这次白庸用的茶叶是味道很绵厚的凤凰单枞,他的泡法很轻柔,顺时针沿杯壁注水。黄茝连忙正襟危坐,尽量平息心念,总算也是大户人家出身,礼节一类也是从小教导,至于内心是否真的平静就是另外一码事,至少表面上要装得像。
也许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当黄茝以公道杯作为闻香器,闻香时专注、认真而又安静,心神快速宁静下来。说起来他也是首次尝到白庸泡的茶,尽管认为香味蕴藏得极好,但仍然可以感受到凤凰单枞的平和与内蕴的力道。
白庸问:“茶味如何?”
黄茝答:“苦尽甘来。”心中顿时晓悟此茶得用意,正是鼓励自己要耐心等待苦尽甘来。
白庸笑道:“道理不必尽知,能品出味道就好。闲来无事,我便给你讲一个故事吧。说一名贤者离乡在它州做官,数次归家省亲,想要劝家中独母跟他一起离开,他的母亲留恋家乡,不愿远迁。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过去三十余年,一日,贤者忽得家讯,信上说他母亲病危,于是心急如焚,连忙归家省视。然而当他回到家的时候,母亲已经辞世,从此阴阳永隔,而他却连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
黄茝心思敏捷,一开始就猜到恩公可能要开导自己,如果讲大道理,他心中有了提防,未必听得进去,可现在听到是故事,松懈了心理防备,又由故事联想到自身,一下子就沉迷进去,想听那位贤者的反应。
“贤者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思想九泉之下母亲的灵魂,回忆母亲的慈祥容貌、养育之恩,他悲痛欲绝,寝食俱废,哭骂自己生平未能尽孝道,悔恨不绝,子欲养而亲不待。”
黄茝紧咬着下唇,似乎也想起自身的遭遇。
“然而贤者毕竟是贤者,如果一味痛哭,那他就跟常人无异了。在痛哭后,贤者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然觉得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因为愁苦消解,顿时觉得腹饥体倦,于是站起来饱餐一顿,然后倒头大睡。”
第二十五章 造化弄神
“他怎么能这样,难道一点也不难过吗?”黄茝心急,语含愤愤之情。
白庸道:“邻里乡亲,还有那些跟他一起来的仆人也觉得奇怪,等到他醒来,连忙问原因。贤者回答,‘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母亲生吾,恩重如山。今母辞吾而去,吾之情难断。情难断,人之常情也。难断而不以智统,则乱矣,故悲而不欲生。今吾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
黄茝皱眉道:“什么叫以智统情?”
“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无吾母及吾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吾母及吾,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吾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子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于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则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则愚矣!吾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称人的一生就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在子与母都未出现的时候,世上没有他们的母子之情,当两人都有的时候,才有了母子之情,最后到两人都离开世间的时候,这段母子之情又会消失不见。亲情没有产生之前跟亲情全部归于虚无之后又有什么不同呢?骨肉之情难断,人人都是一样,合乎情理,但难断却不懂克制,放任它持续下去,那就违背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自然规律。只要想通这一点,那么就会感到饥渴和困倦,因为这也是人的自然。
如果听起来有些难懂,那就换个粗野点的说法:该吃的吃,该喝的喝,人死鸟朝天,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