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去一半女子之后,再看一下明朝的制度,不允许改嫁的节烈制度。】

【朱元璋下诏: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亡父守志,五十以后不改嫁者,旌表门闾,免除本家差役。】

洪武三年,朱元璋对开国功臣进行封赏,而在这一时期,他还下令旌表了一大批节烈妇女,“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和长寿老人忠臣义士等。

——值得注意的是,义夫指的是妻子去世后不再续娶的男子,也就是说朱元璋对不再嫁和不再娶都是同等嘉奖。

朱元璋还在乡党建有旌善亭和申明二亭,申明亭主要是处理纠纷和劝惩民众,旌善亭则是教化民众,宣扬良善之举。

里老将民众的善人善事和恶人恶事写在亭侧,以期教化民众,以示劝惩。这其中就包括民间孝子、顺孙、义夫、节妇。

在明朝的乡族祠堂中,一般都设有“节孝祠”“贞节祠”“节烈祠”等,能入这样的祠堂,对当时的妇女来说是莫大的殊荣。上报官府后,官府还会为节烈修建祠堂和贞节牌坊,以及赐予荣誉称号;

在家族中,明朝家法族规中有不少鼓励和优待妇女守节的,会对守节妇女记入家谱并且给予物质奖励;而对于失节或是再嫁的妇女,许多宗法族规上虽然没有明文加以限制,但是基本上都采取不允许的态度,逐出族门,不能写入家谱,更有甚者直接处死。

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家族,三者密切配合,严防死守,把女性牢牢地困死在了家中。

在这样全方位的死守下,明朝节烈妇女多达35829人,每年平均有130人左右,比宋朝平均一年一人增长了129倍。

【程朱理学发展于宋朝,但是在宋朝并不受重视,而且它诞生有一定的背景:那便是南宋时期官员宿妓成风,风气奢靡,程朱理学原本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为了约束社会上的奢靡风气。】

程颐道:“夫妇之道。当其初婚,未尝再配,是夫只合一娶,妇只合一嫁。今妇人夫死而不再嫁,如天地之大义。然夫岂得再娶?然以重者计之,养亲承家,祭祀继续,不可无也。故有再娶之理。”——此段话亦被朱子所引用,见《朱子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