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眼神,锐利如刀,直视着陶毅。
他的气势,咄咄逼人,仿佛要将陶毅生吞活剥。
朝堂上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
大臣们纷纷看向陶毅,等待着他的回应。
陶毅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
他知道,这是一场硬仗,他必须全力以赴。
他缓缓开口,声音平静而坚定:“耶律爱卿,你所说的祖宗之法,朕自然知晓。但是,祖宗之法,也并非一成不变。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祖宗之法,也需要与时俱进。”
他顿了顿,
“诸位爱卿,可曾记得,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难道不是对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改变吗?可曾记得,唐太宗时期,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吸纳各民族文化之精华,最终成就了‘贞观之治’?这难道不是对隋朝旧制的革新吗?”
陶毅的声音,越来越高亢,越来越激昂。
他的眼神,越来越锐利,越来越坚定。
小主,
他的话语,像是利剑,直指人心。
“再看看我元朝,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难道不是打破了部落之间的隔阂,融合了各部落的文化吗?忽必烈先帝入主中原,学习汉文化,推行汉法,难道不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促进民族融合吗?!”
陶毅的每一个问题,都像是一记重锤,狠狠地敲击在保守派大臣们的心头。
他们一个个面色苍白,哑口无言。
陶毅环视四周,最后将目光落在耶律楚材身上,沉声道:“耶律爱卿,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阻挡。我们不能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我们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才能让元朝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他的话音刚落,耶律楚材突然冷笑一声,说道:“陛下,您说得再多,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您终究是个外来人!” 耶律楚材的声音在金碧辉煌的大殿中回荡,每一个字都像冰锥般刺入陶毅的心脏。
空气仿佛凝固了,寂静得可怕,甚至能听到烛火燃烧时发出的细微噼啪声。
陶毅感到一阵晕眩,仿佛周围的一切都在扭曲,摇晃。
他紧紧抓住龙椅的扶手,指关节泛白,才勉强稳住身形。
他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耶律爱卿,朕虽非蒙古人出身,但朕是元朝的皇帝,朕的心,与元朝的命运紧紧相连!” 他的声音虽然低沉,却充满了力量,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在寂静的大殿中回荡。
“朕知道,推行文化融合并非易事,但朕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最终实现民族融合,国家富强!” 陶毅的目光扫过朝堂上的每一位大臣,他的眼神坚定而充满希望。
他继续说道:“文化融合,并非要消灭各民族的文化,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更具包容性的文化。 这就好比一条河流,它汇聚了无数条支流,最终形成了浩瀚的大海。每一条支流,都有它独特的魅力,而大海,则更加波澜壮阔,更加包容万象!”
陶毅的话语,如春风般温暖,如阳光般明媚,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就连一直反对文化融合的耶律楚材,也不禁为之动容。
他看着陶毅,
“陛下所言极是,”耶律楚材缓缓说道,“臣…臣受教了。” 他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仿佛是从心底里发出的。
看到耶律楚材的态度转变,陶毅心中一喜。
他知道,自己已经赢得了这场辩论的关键胜利。
其他大臣见状,也纷纷表示愿意支持文化融合政策。
朝堂上,原本紧张的气氛,逐渐变得轻松起来。
然而,陶毅心中却并没有完全放松下来。
他知道,朝堂上的胜利,只是第一步。
真正的挑战,还在民间。
夜深了,陶毅独自一人坐在书房里,手中拿着一卷书,却怎么也看不进去。
他的眼前,浮现出民间百姓对文化融合政策的抵触情绪。
他知道,要让百姓接受新的文化,并非易事。
他放下手中的书,走到窗边,抬头望向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