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种树的人不怕天黑

一瞬间,陆承安全都明白了。

他终于明白,苏霓为何对这个项目怀有近乎偏执的执着。

在无数次公开的阐述中,她谈论的是社会价值,是历史传承,是弥合代际鸿沟。

但在此刻,在这无声的夜里,他才窥见了她内心最深处的那个驱动核。

那不仅仅是为了那些正在被遗忘的老人,更是为了照片里那个笑得灿烂的年轻女工,为了那个从小被反复告诫“女孩子,别那么多话,别总想出风头”的母亲,也为了那个在无数个夜晚,听着母亲欲言又止的叹息、看着她将所有青春与梦想默默吞咽下去的、年幼的自己。

她执着于“留下记忆”,不仅仅是为了给时代存证,更是在替那个被压抑了一生的母亲,替那个从小被规训“女人不该多嘴”的自己,从沉默的宿命中,夺回本该属于她们的、说话的权利。

与此同时,这场胜利的涟漪,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转化为实际成果。

许文澜主持的技术团队会议上,气氛热烈。

她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最新的数据报告:“‘轻量化口述史工具包’上线仅两个月,独立注册用户已突破十万大关!”全场响起掌声。

但她抬手示意大家安静,指向屏幕上另一组被特别标红的数据,“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语义分析系统在对首批上传的一万份匿名化口述材料进行分析时,捕捉到了一组惊人的高频关联数据——超过百分之六十二的口述内容中,讲述者是第一次提及自己‘母亲的名字’。”

这个发现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许文澜的声音也带上了一丝感慨:“很多孩子在反馈中说,这是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这么认真地听妈妈讲她年轻时候的事,第一次知道原来自己的妈妈也曾是那样一个鲜活、有梦想的少女。他们记录下的不只是故事,更是中断了的情感链接。”基于此,她正式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设想:“我提议,启动‘家庭记忆云馆’项目。为每个参与计划的家庭建立一个专属的数字记忆空间,允许家庭成员自主上传、管理,并自主决定,这些珍贵的记忆是作为家庭私藏被永久封存,还是在未来某个时刻,选择向公众或研究机构开放访问权限。”

项目的另一条脉络,也在悄然生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赵小芸正式受聘,成为由教育部和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全国首期“青少年口述史记忆导师培训营”的首席讲师。

开课第一天,面对台下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骨干教师,她没有打开精心准备的PPT课件。

她只是静静地走到台前,播放了一段无声的录像。

画面里,一群中学生围坐在一张藤椅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讲述着什么。

他的表情从平静到激动,再到潸然泪下。

就在老人抬手拭泪的一瞬间,坐在他身边的一个男孩,没有说任何安慰的话,只是默默地、轻轻地伸出手,握住了老人那双布满皱纹、微微颤抖的手。

视频播放完毕,全场一片寂静。

赵小芸没有做任何解读,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座的各位老师,如果你们是这段视频的后期制作者,你们觉得,这里该不该配上一段解释性的旁白,或者一段烘托气氛的背景音乐?”

问题一出,台下立刻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

有人说“当然要配,旁白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老人的情绪”,也有人说“配乐能让感动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