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争论最激烈的时候,后排一个年轻女教师突然站起来,有些不确定地说:“我……我觉得,什么都不该加。因为那个孩子,也没有说话。”
一语惊醒梦中人。
喧闹的会场瞬间安静下来。
所有人这才恍然大悟——真正的倾听,最高级的共情,有时恰恰是“不说”。
是沉默的陪伴,是无言的触摸,是在对方的世界里,安静地待着。
而在基金会的另一间办公室里,林晚刚刚完成了M00006号种子库的首轮评估报告。
经过长达三个月的观察与考核,六名从全国海选出的“未来主理人”候选者,全部通过了严苛的心理韧性测试与深度共情能力考核。
她在报告的末尾,郑重地写下一行结论:“他们不是被标准筛选出来的精英,他们是在‘新芽计划’的土壤里,凭借自身的生命力,自己长出来的。”
她将报告递交给苏霓,看着苏霓眼中的欣慰,低声问道:“苏姐,‘新芽’已经破土,接下来,我们的计划是不是该叫‘银杏成林’了?”
某个暴雨倾盆的深夜,整座城市都已沉睡,基金会的办公室却依旧灯火通明。
苏霓正在签署一份与东南亚某发展中国家教育基金会的合作备忘录,计划将“新芽模式”进行本土化改造后输出。
这是他们走向国际的第一步。
陆承安端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姜茶走进来,放到她手边。
窗外,狂风卷着暴雨,狠狠地抽打在玻璃上,发出沉闷的巨响。
他看着苏霓专注的侧脸,忽然问了一个似乎与眼前一切都无关的问题:“苏霓,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技术足够发达到让所有人都开始忠实地记录,但这个世界却因此变得越来越喧嚣,再也没有人愿意去倾听,那我们所做的这一切,还有意义吗?”
苏霓签下最后一笔,抬起头,目光越过他,望向窗外那棵在风雨中屹立不倒的百年银杏。
她淡淡一笑,笑容里有一种超越了成败的通透:“那就让我们的孩子,继续教他们的孩子——怎么去听。”
话音落下的瞬间,一道惨白的闪电悍然划破夜空,将整个世界照得亮如白昼。
刹那的光明中,那棵被无数人寄予厚望的银杏树干上,多年前被好事者刻下的两个字,被雨水冲刷得异常清晰——记得。
然而,就在这份光荣与使命感达到顶峰的时刻,谁也没有预料到,一场针对“银杏新芽计划”的风暴,正在互联网最阴暗的角落里悄然酝酿。
教育部批复落地的第三天,凌晨三点。
当整个城市都沉浸在寂静的睡梦中时,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帖子,标题尖锐如针,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某家知名网络论坛的深夜板块。
在最初的几分钟里,只有寥寥几个夜猫子点击。
但帖子里蕴含的能量,却已开始疯狂积蓄,准备在天亮之后,给这个刚刚沐浴在荣光中的项目,一记最沉重的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