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不说破的事,最经得起风吹

一个瘦小的男孩走上讲台,展开一张写得皱巴巴的作文本,用还带着奶音的普通话读着《我的爸爸在东莞》。

他没有哭,只是平静地叙述着爸爸宽厚的肩膀、粗糙的手掌,以及电话里永远嘈杂的工厂背景音。

当他读到“我希望爸爸的汗水,能变成天上的星星,这样我在家抬头就能看见”时,整个教室鸦雀无声。

读完,他小声说:“我想念给爸爸听。”台下,几十双小手安静而有力地鼓起了掌。

校长站在林晚身边,眼眶微红,感慨道:“以前总怕他们提家里人,怕他们哭,影响学习。现在我倒觉得,有些话,就是要大声说出来,眼泪才不会把心给憋坏了。”

林晚被深深触动。

她没有将这些稚嫩的声音上传到公共平台,而是协助学校录制了一期特别的校内广播节目,名字就叫《教室里的回声》。

这声音只在这方小小的校园里循环播放,成为孩子们之间一个共享的秘密。

千里之外的都市,苏霓受邀参观新建成的“民间记忆保护中心”。

展厅明亮而肃穆,她一眼就看到了入口处最显眼的位置,悬挂着她早年主持一档直播节目的影像片段。

展板上写着——“勇气启蒙”展区首件展品。

画面里,年轻的她面对镜头,声音铿锵有力。

她没有停留,甚至没有多看一眼,径直走向展厅最深处的角落。

那里有一个不起眼的互动装置,只有一个耳机和一块触摸屏。

她戴上耳机,一阵阵低沉、沙哑、羞涩,甚至带着方言口音的“谢谢”涌入耳中。

“谢谢你……”“俺嘴笨,就想说声谢谢……”“谢谢,真的……”

工作人员在一旁轻声解释:“苏老师,这是我们十年来,从用户自发上传的录音中筛选出的所有‘致谢’片段,未经任何修饰。”

小主,

苏霓听了很久,直到眼角微微湿润。

她摘下耳机,转身对陪同的馆长说:“把我那部分展品撤了吧。”

馆长愣住了:“可是,苏老师,那是我们公认的……”

“正因为如此,才更该撤掉。”苏霓打断了他,目光清澈,“我当初的‘勇气’,是职业要求,是灯光下的表演。而这里,”她指了指耳机,“才是真正发自肺腑、却羞于表达的声音。这个展厅,应该留给这些真正‘嘴笨’的人。”

几乎在同一时间,律师陆承安正在法庭上处理一桩棘手的遗产纠纷。

当事人是一位终身未婚的老教师,临终前将自己唯一的房产赠予了一位她长期资助的贫困生。

老教师的远房亲属们炸开了锅,在法庭上声泪俱下地控诉:“我们从来没听她提过这个孩子!这肯定是骗局!”

陆承安没有急于辩驳,只是平静地向法官呈上了一份特殊的证据。

那不是文件,不是合同,而是一个小小的U盘。

“法官阁下,”他沉声说道,“这里面,是过去十二年间,那位学生每年春节寄给老师的录音贺卡。”

法庭的音响里,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王老师,新年好!我这次期末考了全班第一名!”紧接着,是少年变声期的沙哑:“王老师,我考上大学了,是您教我的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再然后,是成年后的稳重:“王老师,我工作了,第一个月工资给您买了件新衣服……我现在,也能像您一样去帮助别人了。”

一段段录音,串联起一个孩子完整的成长轨迹。

亲属们哑口无言。

邻居出庭作证时,只说了一句朴素的话:“王老师每次收到贺卡,听完都一个人坐在窗边,安安静静地重播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