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不说破的事,最经得起风吹

法庭最终采信了这份被陆承安称为“非正式遗愿链”的证据,将房产判给了那名学生。

庭审结束后,学生没有去办理过户,而是直接去了墓地。

他跪在老教师的墓碑前,拿出一个小小的播放器,按下了播放键。

那是他准备寄出、却再也寄不到的最后一张录音贺卡。

“老师,我成家了。她是个很好的姑娘,也当老师。您要是还在,该有多高兴啊……”微风拂过,墓碑无言,仿佛在静静聆听。

连绵的梅雨季笼罩了整座城市。

记忆中枢的“静音评估模型”首次发出了高级别预警。

目标锁定了一名儿童心理医生——系统数据显示,她近半年内个人录音数量为零,所有社交平台的活跃度骤降至冰点。

“必须介入,”林晚看着那刺眼的红色警报,忧心忡忡,“她可能处于严重的职业耗竭,甚至抑郁状态。”

陆承安却在此时提出了一个异常敏锐的观察点:“等一下。你们看,与她相关的患者录音量,在同期增长了百分之四十,而且无一例外,全是治愈后主动分享的康复故事。”

三人立刻调取了后台关联数据。

果然,在那位医生自己一片沉寂的个人空间背后,是无数被她治愈的孩子和家庭留下的充满阳光的声音。

她虽然没有亲自发声,但在每一条患者上传的康复音频下,都有一个来自她匿名账号的极简批注:“可存档”“建议跟进”“恭喜突破”。

就在这时,苏霓的短信恰到好处地出现在团队群聊里,仿佛洞悉了一切:“别担心。有些人在用自己的沉默,托举起别人开口的勇气。”

系统后台,许文澜默默敲下一行指令,那刺眼的红色预警悄然关闭。

夏至。

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苏霓鬼使神差地回到了榕城老年大学的旧址。

那里已经翻新,一群新的志愿者正在教几位盲人学员使用新研发的触感录音器。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指在录音器的盲文凸点上反复摩挲,像是在抚摸一件稀世珍宝。

许久,他终于找准了那个圆形的录制键,颤抖着按下。

整个教室瞬间安静下来。

老人凑近录音器,用尽全身力气,发出一声带着无限眷恋的低语:“老伴儿,今天阳光晒透棉被了,和你活着的时候一样香。”

话音落下,教室里其余的盲人学员,不约而同地,默默摘下了自己耳朵上的耳机,仿佛在用这种方式,共同守护这段不应被打扰的独白。

苏霓悄然退出了教室。

转身的瞬间,她眼角的余光瞥见墙角一处被岁月侵蚀的贴纸。

那是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的字迹熟悉得让她心头一颤——正是多年前,她在这里朗读过的那位L00088号学员,亲手写下的请求:“能不能把我写的,念给别人听?”

她走过去,伸出手,轻轻抚平了那张纸条卷起的边角。

就在她的指尖触碰到那温润纸张的刹那,远在千里之外的记忆中枢系统里,一个全新的档案编号,E00113,在沉寂的星图上悄然浮现。

它的标题栏,依旧空白。

而它的状态栏,则显示着三个前所未有的字:正在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