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军制改革

军制改革的核心确定后,另一项配套措施也被提出——完善军衔与勋官制度。

崔浩道:“以往军中,官职与品阶混杂,升迁赏功,有时难以明晰。臣建议,仿效前朝散官制度,并结合军旅特点,设立独立的军衔体系,如‘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及诸号‘将军’、‘中郎将’、‘郎将’、‘校尉’、‘都尉’等,明确等级,标志军人在军队中的地位和资历,与其所担任的实际职务既可兼任,又可相对分离。”

“同时,”兵部尚书补充,“设立勋官制度,如‘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直至‘骑都尉’、‘飞骑尉’等共十二转,用以酬赏军功。勋官是一种荣誉爵位,可享受相应待遇,但并非实际官职,旨在激励士气,使将士即便未获升职,其战功也能得到承认和奖赏。”

“可!”陈衍批准,“此事由兵部主理,吏部、礼部协同,尽快拿出细则。务求公正分明,使将士用命,功必赏,过必罚。”

诏令随即颁布。兵部衙门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忙碌。官员们划分折冲府辖区,计算田亩与兵员比例,制定操练章程和征调流程。

而在京郊的军营里,变化也悄然发生。玄甲军和羽林骑开始了严格的筛选和整训,待遇提高,但要求也更为严苛。一套初步的军衔标识系统开始试点,将领和军官的肩甲、护臂或旗帜上,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标记以示区别。

关于勋官制度的讨论也在军营中流传开来,士卒们听说即使不当官,立了功也能获得永不剥夺的勋位和实实在在的赏赐,练武的热情更加高涨。

一场深刻的军制改革,就这样自上而下地推行开来。它旨在打造一个兼顾战斗力与可持续性、平衡中央集权与地方动员、有效激励将士的新型军事体系。府兵制如广袤的沃土,为帝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员和基础;禁军如精炼的钢刀,是帝国最可靠的武力保障;而军衔勋官制度则如同润滑剂和催化剂,确保这台战争机器高效而忠诚地运转。

这支正在经历重塑的军队,即将承载着永兴皇帝的野心与梦想,走向未知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