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轧钢厂扩建,林建军牵头新车间

1955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红星轧钢厂的扩建工地上已经一片热火朝天。推土机的轰鸣声震得地面发颤,起重机吊着巨大的钢梁在半空移动,穿着蓝色工装的工人们喊着号子,将一块块混凝土预制板拼接起来——这是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之一,新建的无缝钢管车间将承担更多军工订单,设计产能是老车间的三倍。

林建军戴着安全帽,站在工地中央的高台上,手里拿着一卷厚厚的图纸,图纸上密密麻麻标注着苏联进口设备的安装参数。他刚被厂长任命为新车间技术负责人,肩上扛着沉甸甸的责任——不仅要按时完成设备调试,还要解决一个棘手的问题:这些苏联设备的核心零件依赖进口,一旦供应中断,整个车间都得停摆。

“林科长,苏联专家瓦西里教授到了,在临时办公室等着呢。”技术员小张气喘吁吁地跑上来,手里的文件夹被风吹得哗哗响,“他说设备基础预埋件的位置不对,让咱们立刻停工整改。”

林建军的眉头微微一皱。预埋件是按苏联图纸施工的,怎么会不对?他快步走向临时办公室,推开门就看到瓦西里正对着图纸发脾气,嘴里的俄语夹杂着生硬的中文:“这是我们斯大林格勒工厂的标准!你们的工人根本不懂精密安装!差一毫米都不行!”

“教授,您先别急。”林建军接过图纸,对比着自己手里的施工记录,很快发现了问题,“您看,图纸上标注的是‘莫斯科基准坐标系’,而我们用的是‘北京54坐标系’,换算时差了0.8毫米,不是施工误差。”

他拿出计算尺,飞快地演算起来,笔尖在纸上画出两条相交的轴线:“我们可以调整后续的设备定位,用垫片补偿这0.8毫米,不用返工。”

瓦西里凑过来看了半天,脸色渐渐缓和下来,最终点了点头:“林,你是对的。你们的测绘精度比我想象的高,这让我很意外。”他的语气里依然带着傲慢,但眼神里多了几分认可。

林建军没有接话,心里清楚,这只是开始。苏联设备的精密程度确实领先,但也存在明显的“水土不服”——说明书全是俄文,工人看不懂;零件尺寸采用公制与英制混合标注,容易出错;最重要的是,关键部件如轴承、齿轮,必须从苏联进口,价格高昂且周期长。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脑海里响起,带着环境检测的提示:

【检测到特殊地点“新车间工地”,符合“首次签到”条件,是否签到?】

“签到。”林建军在意识中回应,目光扫过正在吊装的“2500吨水压机”——这是新车间的核心设备,也是调试难度最大的一台。

【签到成功!获得“苏联设备国产化改造建议”(军工级)。】

【建议解析:针对进口设备三大痛点提出解决方案:① 轴承替换:用哈尔滨轴承厂生产的313轴承替代苏联305轴承,通过调整游隙补偿精度差异;② 齿轮加工:采用“渗碳淬火+精密磨削”工艺,使国产齿轮寿命达到进口件的90%;③ 液压系统:将苏联矿物油改为国产46号液压油,添加抗磨添加剂解决泄漏问题。】

一股详细的技术信息流涌入脑海,包括具体的零件型号、加工参数、替代材料的性能对比,甚至还有与国内厂家的对接方式。林建军心中一震——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摆脱对进口零件的依赖,实现设备的“中国化”改造,这对保障军工生产的连续性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