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轧钢厂扩建,林建军牵头新车间

“林科长,您看这液压系统的油管,接口尺寸和咱们的不一样,怎么接?”一个老钳工拿着扳手跑过来,脸上满是愁容,“苏联的管接头是锥螺纹,咱们的是柱螺纹,拧不紧,总漏油。”

林建军走过去,拿起管接头看了看,又对照系统给出的建议,立刻有了主意:“去机修车间,把柱螺纹的端部车成1:16的锥度,长度保留10毫米,再缠上生料带,保证不漏油。”

“这样行吗?”老钳工有些犹豫。

“试试就知道了。”林建军拍了拍他的肩膀,“车好后先在低压系统试,没问题再用在高压部分。”

老钳工半信半疑地走了,瓦西里教授恰好看到这一幕,皱着眉问:“林,你在修改设备结构?这不符合操作规程!出了问题谁负责?”

“教授,是优化,不是修改。”林建军拿出系统提供的“液压油兼容性报告”,翻译成俄语递给瓦西里,“我们的46号液压油粘度指数比苏联的M10油更高,适合咱们这里的气候,但需要调整密封方式。您看,这是实验室的数据,泄漏率可以控制在0.1升/小时以内,符合国标。”

瓦西里看着报告上的曲线图,又看了看林建军笃定的眼神,最终没再反对,只是丢下一句:“我会盯着的,出了问题你负责。”

接下来的半个月,林建军几乎泡在了工地上。白天指导工人安装调试,晚上就在临时办公室翻译俄文资料,结合“国产化改造建议”绘制零件图。他发现苏联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过于复杂,便提出用国产继电器简化电路,不仅降低故障率,还节省了30%的用电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科长,哈尔滨轴承厂回信了,说按您给的参数生产的轴承,精度达到了P5级,问咱们要不要先送一批样品试试。”小张拿着电报跑进来,脸上带着兴奋,“他们还说,要是能成,以后可以长期供货,价格比进口的便宜一半!”

“太好了!让他们送50套过来,先装在三号轧机上试机。”林建军立刻在图纸上标注,“告诉王师傅,准备做疲劳试验,记录轴承寿命。”

瓦西里教授看着工人们熟练地将国产轴承安装到位,又检查了简化后的电气柜,终于忍不住对林建军说:“林,你的改造很聪明,比我们的工程师更懂得‘因地制宜’。我会向莫斯科写报告,推荐你们的国产化方案,这对其他援华项目也有参考价值。”

林建军笑了笑:“我们不是要替代苏联技术,是想在学习的基础上做得更好。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