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这批活儿完了,好好陪他。”林建军扒了两口粥,又扑回车间——第三十根炮管的冲击韧性试验结果出来了,125J/cm2,还差一点。他调整了深冷处理时间,从2小时延长到2.5小时。
阎埠贵听说厂里在赶制“打仗用的钢管”,特意蒸了两锅红薯窝窝头送来,蹲在车间外的雪地里,看着通红的电弧炉,嘴里念叨:“这可是保家卫国的大事,咱帮不上别的,送点热乎的总该行。”他没敢进去打扰,放下窝窝头就走,算盘珠子在口袋里硌得慌,却觉得这次的账算得最值。
傻柱从汽修厂下班后,也跑来帮忙搬运钢材,虽然不懂冶炼,却有的是力气:“师傅,您指哪我搬哪,保证耽误不了事!”他看着通红的钢水从炉子里流出来,像一条火龙,心里第一次觉得,自己离“保家卫国”这么近。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第四十五根炮管检测合格时响起,带着任务完成的铿锵:
【“高射炮炮管钢材”试生产成功,-40℃低温冲击韧性达132J/cm2,远超要求标准,合格率100%,提前5天完成订单。触发“军工品质”效应,该厂被列为“国防军工重点供应商”,宿主获“军工技术骨干”认证,系统奖励“炮管内膛精密加工工艺”。】
最后一根炮管装上军车那天,王参谋带着战士们向车间工人敬礼,军礼整齐划一,在寒风中透着股决绝。“林科长,我代表前线战士谢谢你!”他递过来一张纸条,上面是个地址,“这是军工研究所的地址,李工说,你有空可以去坐坐,那里有很多技术资料或许对你有用。”
林建军握紧纸条,看着军车消失在路的尽头,心里突然涌起一股从未有过的豪情。车间的广播里,又响起了那首熟悉的歌:“……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苏岚裹着围巾站在车间门口,眼里闪着光:“卫国说,爸爸造的钢管能打跑坏蛋,是大英雄。”
林建军笑了,把妻子和赶来的儿子搂在怀里。寒风卷着雪花掠过厂房,却吹不散车间里的热气和工人们脸上的骄傲。他知道,这只是开始,边境的局势还很紧张,还有更多的军工任务在等着他。但他不怕——手里的技术,就是最坚硬的盾牌,能护住身后的家人,护住这片土地上的安宁。
夕阳把车间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柄巨大的钢枪,直指苍穹。林建军看着手里的“军工技术骨干”认证,突然明白,技术不仅能用来谋生,能用来改善生活,更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成为最有力的武器。而他,愿意做这武器上最坚韧的那道锋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