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林卫国的启蒙教育

1963年的初夏,阳光透过厂外平房的窗棂,在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建军蹲在地上,面前摆着几个用硬纸板剪的数字卡片,4岁的林卫国穿着开裆裤,正伸出胖乎乎的小手,把“3”和“5”叠在一起,嘴里念叨着:“爸爸,三三得五!”

“不对哦,”林建军拿起卡片,轻轻拨开儿子的手,“3加5才是8,乘法要等你再长大点学。你看,这是3个苹果,那是5个苹果,加起来是不是8个?”他从口袋里掏出几颗炒黄豆,这是苏岚用节省的口粮炒的,当作孩子学习的奖励。

林卫国的大眼睛盯着黄豆,咽了口唾沫,小手数得飞快:“1、2、3……8!爸爸,是8个!”

“答对了,奖励两颗。”林建军把黄豆放在儿子手心,看着他捏着黄豆笑得露出牙床,心里一片柔软。系统上周就提示过:【“林卫国”认知发展进入关键期,启动“早期科学启蒙”可提升“逻辑思维”潜力,建议结合实物教学。】

苏岚端着一碗小米粥从厨房出来,看着父子俩的互动,嘴角弯起温柔的弧度:“慢点教,别累着孩子。托儿所的老师说,卫国现在数数比同龄孩子多认十几个数呢。”她把粥放在小桌上,里面飘着几粒红枣,是她托人从乡下换来的,“先喝粥,喝完了再学。”

林卫国捧着小碗,用勺子舀着粥,眼睛却瞟向林建军放在桌角的东西——那是个用木头和铁丝做的简易齿轮组,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起来咯吱咯吱响。这是林建军昨晚用边角料做的,特意留了几个可以拆卸的零件。

“爸爸,齿轮!”小家伙丢下勺子,扑到桌前,小手想去摸转动的齿轮。

“慢点,别夹手。”林建军握住儿子的手腕,指着齿轮的齿牙,“你看,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两圈,这叫‘传动比’。就像你骑小三轮车,脚蹬一圈,车轮转好几圈。”他故意把“传动比”说得简单,像讲故事一样。

林卫国似懂非懂,小手指着齿轮的咬合处:“咬,它们在咬!”

“对,就是‘咬’在一起才能转,”林建军觉得这个比喻很形象,“如果齿轮的牙齿坏了,就转不动了,就像人没了牙齿,咬不动东西。”他趁机把之前修复农具齿轮的事,编成小故事讲给儿子听,“所以爸爸要把齿轮做得结结实实的,让它们能好好‘咬’在一起干活。”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父子俩的互动中响起,带着欣慰的暖意:

【检测到“林卫国”对“机械原理”产生初步认知,通过“具象化教学”(齿轮传动)理解“因果关系”,“逻辑思维”属性小幅提升(+5点),“空间想象”能力萌芽(表现为主动拆卸重组齿轮)。】

【启蒙成效:较同龄儿童,林卫国对“数字”“机械运动”的关注度提升40%,可进行简单的“问题联想”(如将齿轮转动与三轮车联系),系统判定“早期科学启蒙”阶段成功,奖励“儿童机械积木设计图”(适合5-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