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贾张氏的“中风前兆”

贾张氏喝了两天药,手麻的症状果然轻了些,虽然还是不太灵便,但至少能自己端碗了,说话也清楚了点,只是语速慢得像老牛拉车。她看着秦淮茹因为熬药熬红的眼睛,心里第一次没那么多怨恨——这个儿媳妇,虽然嘴不饶人,可真到了事上,还是管她的。

阎埠贵路过东厢房,闻到药味,扒着门框看了一眼,见贾张氏能自己喝粥了,心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秦淮茹,你婆婆这病,可得好好养着,不能再生气了。我听说中风这病,一犯比一犯重,真瘫了,有你受的。”他这话半是提醒,半是看热闹,眼神里的算计藏都藏不住。

秦淮茹没理他,只是默默地收拾着碗筷。她知道阎埠贵想说什么——真要是贾张氏瘫了,这个家就彻底成了填不满的窟窿。可她能怎么办呢?总不能真的不管不顾。

傻柱回院里拿东西时,也听说了贾张氏生病的事,只是在门口站了站,没进去。他现在每月能挣38块工资,还在厂里入了工会,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想起以前被贾家拖累的日子,就像做了场噩梦。“师傅说得对,人得为自己活。”他心里默念着,转身锁上门,头也不回地走了。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贾张氏病情稳定后响起,带着对长远影响的评估:

【贾张氏“中风前兆”事件成为四合院关系的“试金石”:

? 秦淮茹:“责任感”与“生存压力”形成尖锐冲突,其“独立意识”在困境中进一步觉醒(开始偷偷攒钱,准备应对可能的瘫痪);

? 贾张氏:经历生死边缘后,性格中的“戾气”有所收敛(近一周未与秦淮茹争吵),但“自私本性”未改(仍偷偷藏起半个窝头);

? 林建军:“有限救助”模式被邻里默认为“相处准则”——非紧急情况不求助,求助也仅期望“最低限度帮助”,符合其“防火墙”构建目标。】

林建军下班回家时,苏岚正在厨房炖萝卜汤,锅里飘出淡淡的香味。“今天去医务室,听说贾张氏好多了,”苏岚盛了碗汤递过来,“王医生说,那种草药只能治标,想治本,得加强营养,还得保持心情舒畅,这两条,她们家哪条都做不到。”

林建军喝了口汤,萝卜的清甜冲淡了些许寒意。“那是她自己的命。”他的语气很平静,“路是自己选的,日子也是自己过的,谁也替不了。”他想起刚才路过四合院时,看到秦淮茹在院里翻晒野菜,动作麻利得不像个刚熬过难关的人,眼里的韧劲比以前多了几分。

苏岚叹了口气:“也是个可怜人。”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林建军放下碗,拿起给卫国做的小推车,“你看这轮子,要是轴不正,怎么转都费劲。人也一样,心术不正,日子怎么过都顺不了。”

窗外的风还在刮,卷着零星的雪花,落在窗台上,很快就化了。四合院里,东厢房的灯亮得很暗,那是秦淮茹为了省油,只点了根小煤油灯。昏黄的光晕里,隐约能看到贾张氏歪在炕上的身影,和秦淮茹低头缝补的侧影,像一幅沉重的旧画。

林建军知道,贾张氏的病只是个开始。在这缺医少药、处处拮据的年月,一场小病就可能拖垮一个家庭。而他能做的,就是守好自己的小家,让苏岚和卫国平安康健,至于四合院里的恩怨纠葛,就让他们在各自的因果里,慢慢了结吧。

车间的夜班汽笛声远远传来,悠长而有力,穿透了风雪,也穿透了四合院里的沉寂。林建军看着灯下兴奋地推着小推车的儿子,心里一片安宁。日子就像这小推车的轮子,只要走得正,走得稳,再难的路,也能一步步碾过去。而那些走歪了的,迟早会在某个坎上,磕得头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