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的初夏,轧钢厂的主干道被打扫得一尘不染,两侧的白杨树刚抽出新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厂门口挂起了“热烈欢迎苏联专家莅临指导”的红色横幅,字是林建军用毛笔写的,笔力遒劲,透着股严谨的力道。这是中苏关系缓和期的最后一次技术交流,厂里从上到下都透着股紧张——既想展示成果,又怕被挑出毛病。
林建军站在球墨铸铁车间的操作台前,手里拿着游标卡尺,反复测量着刚出炉的齿轮样品。这批齿轮采用了他优化后的“等温淬火工艺”,硬度达到HRC38-42,韧性比传统工艺提升了40%,是准备向专家展示的“拳头产品”。车间主任老张搓着手,在旁边来回踱步:“建军,待会儿可全靠你了。那位别洛夫专家是出了名的挑剔,去年在重型机械厂,就因为一个轴承公差超了0.01毫米,把人家总工程师训了半小时。”
林建军放下卡尺,语气平静:“张主任放心,数据不会说谎。我们的工艺参数、检测报告都准备好了,经得起查。”他心里清楚,这场交流不仅是技术切磋,更是国家工业实力的无声较量。系统上周就提示过:【“苏联专家技术考察”事件触发,展现技术实力可提升国际声誉,获“技术话语权”隐性加成。】
上午十点,三辆黑色轿车缓缓驶入厂区。为首的苏联专家别洛夫下车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他身材高大,金发微卷,眼神像鹰隼一样锐利,扫过车间的每一个角落,带着不加掩饰的审视。翻译在旁边介绍:“别洛夫同志是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学院的博士,在球墨铸铁领域有三十多年研究经验。”
别洛夫没理会众人的欢迎,径直走到展台前,拿起林建军准备的齿轮样品,用自带的精密量具测量起来。他的手指修长,动作精准,眉头却渐渐皱起:“硬度达标,但韧性测试数据呢?我听说你们用了‘等温淬火’,这种工艺在低温环境下很容易出现脆性断裂,我们在西伯利亚的矿用机械上试过,失败了。”他的中文带着浓重的俄语口音,语气里的质疑毫不掩饰。
老张的脸瞬间白了,正要解释,被林建军拦住。“别洛夫专家,”林建军开口,说的是流利的俄语,发音标准得让翻译都愣了一下,“我们的低温韧性测试数据在这里。”他递过一份报告,上面记录着-40℃环境下的冲击韧性值:120J/cm2,远超苏联标准的80J/cm2。
别洛夫接过报告,眼神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又摇了摇头:“数据很漂亮,但我需要看现场实验。”他指着淬火池,“现在就做一个样品,我要亲眼看着测试。”
这要求很苛刻,现场实验风险极高,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前功尽弃。老张想拒绝,却被林建军的眼神制止。“可以。”林建军对操作工点头,“按3号参数,准备等温淬火。”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机器启动时响起,界面上的工艺曲线泛起淡蓝色光芒:
【检测到“技术质疑”触发的压力测试,奖励“等温淬火动态调整方案”:
? 关键修正:将硝盐浴温度从280℃微调至285℃,保温时间延长5分钟,促进贝氏体均匀转变;
? 冷却控制:出油后立即进行30℃冷水浴,减少残余奥氏体含量,低温韧性可再提升5%。】
【应对建议:用俄语直接解释工艺改良点,展现专业深度,彻底打消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