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1998年的夏天,建军科技的出口部办公室里,电风扇转得有气无力,却吹不散满室的焦灼。外贸经理老周把一叠退单摔在桌上,纸张边缘被他捏得发皱:“韩国的订单全黄了!三星那边说资金链断了,付不了预付款;东南亚的经销商更绝,直接把货囤在港口,说要等汇率稳定了再提货。”

林建军拿起一份退单,韩国客户的签字龙飞凤舞,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决绝。这是他们最大的海外订单,5万台“建军2号”手机,占上半年出口量的三成。如今说黄就黄,仓库里已经堆了8万台成品,再这么下去,资金链迟早要断。

“林总,银行那边又来电话了。”苏岚拿着手机走进来,脸色凝重,“说咱们的出口押汇风险等级上调了,要提前收回1000万贷款。”她翻开账本,红色的赤字刺眼夺目,“库存积压的资金成本每天都在涨,再不想办法,下个月的工资都难发。”

车间里也弥漫着不安的气氛。郑师傅蹲在生产线旁,看着停转的装配线,眉头拧成了疙瘩:“林总,要不……先裁掉一批临时工?能省点工资。”他身后的年轻工人都低着头,手里的螺丝刀转来转去,没了往日的劲头。

林建军没说话,走到窗边望着厂区外的路。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像海啸般席卷而来,韩元贬值三成,泰铢几乎腰斩,曾经火热的海外市场一夜冰封。他想起年初去香港参加电子展时,外商还在抢着签单,说“中国手机性价比最高”;短短半年,风向就变得如此之快。

“裁员不行。”林建军转过身,语气异常坚定,“越是困难的时候,越不能散了人心。”他想起1989年外资撤离时,他们靠自主研发光刻胶挺了过来;1992年应对价格双轨制,靠多渠道采购活了下来;这次危机,未必没有转机。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响起,带着穿透迷雾的清晰:【检测到“外部经济危机应对”需求,符合“企业抗风险”主线。】

【奖励“内需市场开拓方案”:包含农村市场调研数据、产品简化策略、渠道下沉方案,可快速打开国内下沉市场,抵消出口下滑影响。】

信息流涌入脑海,林建军眼前瞬间亮了——方案里的农村市场数据触目惊心:全国县域及以下市场手机普及率不足5%,但年增长率高达40%;农民最需要的不是复杂功能,而是“信号好、待机长、耐摔”的实用机型;渠道方面,供销社、邮政网点是最好的下沉节点,成本比城市专柜低60%。

“有办法了。”林建军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农村包围城市”六个字,“韩国人不要的货,咱们卖给农民;东南亚不敢提的货,咱们改装成适合农村的机型。”

“农村?”老周愣了愣,“农民买得起手机吗?”

“怎么买不起?”林建军指着方案里的数据,“现在农村个体户、种粮大户不少,他们需要联系生意、了解行情,只是嫌城里的手机太贵、功能太复杂。咱们做一款简化版,把摄像头、短信群发这些砍掉,保留通话和基本功能,价格压到1500块以内,肯定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