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钉破空声骤响!王玄策伤口处迸发的金粉凝聚成三寸长钉,精准钉入黑烟。那黑烟剧烈扭曲,竟传出孩童啼哭般的尖啸,空气中弥漫开腐肉烧焦的恶臭。蒋师仁捂着口鼻挥刀横扫,刀锋劈开的气浪中,隐约可见无数细小骷髅在翻滚。
这些不是普通巫蛊...王玄策的声音带着金属震颤,肩头金纹如活物般窜动,是用天竺战死者怨气炼制的尸陀林邪术!话音未落,整片松林突然响起此起彼伏的呜咽,积雪簌簌坠落,露出埋在雪下的千百具白骨,每具骨节都缠着刻满梵文的红绳。
铜佛金粉如喷泉般从王玄策伤口涌出,在空中凝成药王孙思邈的虚影。虚影身着广袖道袍,左手托着青铜药鼎,右手捻诀,目光如炬扫过骷髅阵:小小尸陀林,安敢在大唐医道前作祟!随着一声清喝,十二只陶罐同时炸裂,凝固的金汁化作漫天金雨,将黑袍巫师从虚空中逼出。
那巫师浑身缠满人骨念珠,七窍渗出黑血,枯槁的面容在金雨中扭曲变形。他挥动镶嵌人牙的法杖,召唤出十二尊青面獠牙的夜叉虚影。夜叉挥舞骨刀扑向孙思邈虚影,却在触及金雨的瞬间,皮肉如沸水煮雪般消融,只余森森白骨坠入雪地。
以金为引,以毒攻毒!孙思邈虚影将药鼎倒扣,鼎中滚出的不是金丹,而是十二颗跳动的毒瘤。毒瘤落入金雨,瞬间化作十二道毒龙,张牙舞爪扑向巫师。巫师尖啸着祭出九盏人皮油灯,幽绿火焰燃起的刹那,方圆十丈内的积雪尽数化作毒雾。
王玄策只觉伤口处金纹如电流窜动,剧痛中却有清明涌上心头。他咬破舌尖,将精血喷在金钉之上:金脉通玄,破!金钉瞬间暴涨十倍,化作金色巨杵,轰然击碎人皮油灯。孙思邈虚影趁机双手结印,金雨如活物般缠上巫师,将其周身经脉尽数封住。
巫师疯狂挣扎,身上的人骨念珠寸寸碎裂:大唐蛮子!你们以为金汁就能破我邪术?他突然撕开胸膛,掏出一颗跳动的黑色心脏,心脏表面密密麻麻爬满金色梵文,赫然是迦楼罗毒的图腾。这是戒日王亲赐的毒源!你们的金脉不过是...
话音戛然而止。孙思邈虚影屈指一弹,金雨化作万千金针,刺入黑色心脏。心脏发出惊天动地的轰鸣,炸开的毒雾与金雨剧烈碰撞,在空中形成巨大的太极图。太极图阴阳鱼眼处,分别浮现出与的篆文,相互吞噬又相互转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金雾散尽,黑袍巫师已化作一尊金俑,保持着狰狞的嘶吼姿态。他脚下的骷髅图腾被金汁填满,化作八个大字:以毒攻毒,以金镇魂。雪地上,先前被尸蛊污染的白骨纷纷碎裂,化作金色粉末融入土壤。
王玄策踉跄着扶住蒋师仁,额角渗出的冷汗竟也是金色:原来太宗皇帝早有算计...这些金汁不仅能疗伤,更是克制天竺邪术的法器。他望着手中逐渐黯淡的金钉,钉身浮现出细小的星图,正是吐蕃方向的夜空。
蒋师仁捡起半块陶罐残片,内侧刻着的将作监字样泛着微光:王正使,这些陶罐的铸造工艺...分明是大明宫秘库的手法。他突然瞳孔骤缩——在金俑脚下,有半截未被完全融化的羊皮卷,隐约可见吐蕃赞普亲启的字样。
风雪呼啸,远处传来沉闷的战鼓。王玄策身上的金纹突然亮起,在夜色中勾勒出吐蕃城池的轮廓。孙思邈虚影消散前,留下一道金光没入他眉心,脑海中响起苍老的声音:金脉既成,当借吐蕃天火。切记,医道杀劫,亦在救人。
蒋师仁握紧长刀,刀身映出两人浴血的倒影。他们知道,击败黑袍巫师只是开始。那些刻着梵文的红绳、未完全焚毁的羊皮卷、神秘的吐蕃天火...每一个线索都指向更深的阴谋。而他们身上流淌的金脉,既是救命的良药,也是搅动天竺风云的利刃。在这血色初现的黎明,两个大唐使者的身影,正一步步走向改写历史的战场。
第五节 唐医遗泽
凛冽的寒风掠过雪原,在晨光中卷起细碎的冰晶,折射出万千光芒,却映不亮王玄策苍白如纸的脸。他倚着那棵刻有“药”字的松木,右肩伤口处凝结的金色血痂在朝阳下泛着琉璃般的光泽,随着呼吸微微起伏,竟如同某种活物的鳞甲。蒋师仁蹲在火堆旁熬煮草药,铜锅里升腾的白雾裹着松脂香,却掩不住空气中残留的尸蛊腐臭。
“蒋校尉,你听。”王玄策突然抬手。远处传来细碎的簌簌声,不是风声,亦非兽语,倒像是有人在雪下拨动琴弦。蒋师仁抄起横刀,刀刃映出树影间晃动的诡异黑影——那是十几具身着天竺巫袍的干尸,空洞的眼窝中燃烧着幽绿鬼火,正以一种违背常理的角度扭曲着肢体,朝这边缓缓爬行。它们每挪动一步,地面就会留下黑色的黏液,所过之处,积雪迅速消融,露出下面泛着暗紫色的冻土,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腥臭味。
金色血痂突然迸裂!王玄策闷哼一声,新长出的皮肉泛着金属光泽,宛如液态黄金在皮肤下流淌。他本能地抬手格挡,那些干尸触碰到他指尖的瞬间,竟发出瓷器碎裂般的脆响,化作满地齑粉。但更多的干尸从四面八方涌来,它们喉咙里发出含混不清的嘶吼,仿佛在念诵某种邪恶的咒语。蒋师仁挥舞横刀,刀光霍霍,将靠近的干尸一一劈碎,可这些干尸碎块落地后,又开始重新聚合。
蒋师仁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幕,只见王玄策肩头金纹如蛛网蔓延,所过之处,积雪瞬间融化,露出下面刻着奇怪符号的石板。那些符号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芒,仔细看去,竟是一个个缩小的药方和医理图示。“这是...唐隶!”蒋师仁用刀背刮去石板上的冰碴,“太医署”三个大字赫然在目。他奋力刨开积雪,冻土下露出青砖砌成的墓室穹顶,每块砖缝间都灌注着蜡油,显然是为了抵御高寒。砖面上还刻着一些隐晦的图案,有药草、银针,还有与王玄策体内金纹相似的纹路。
当最后一块墓砖被撬开时,一股带着药香的寒气扑面而来,十二具身着唐军服饰的骸骨整齐排列,腰间系着的皮质药囊虽已腐烂,却仍能辨认出“陇右道”的墨书字样。骸骨周围散落着各种医具和药材,有的药材虽历经岁月,却依然保持着鲜艳的色泽。其中一具骸骨手中紧握着一本已经泛黄的医书残页,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陇右军医李十二,永徽二年殉职于此。”蒋师仁拂去主棺椁上的积雪,碑文因风雪侵蚀残缺不全,但“以金汁为引,制百毒”的字样仍清晰可辨。他注意到每具骸骨手中都握着不同的医具:银针、铜臼、刻着《黄帝内经》片段的竹简,其中一具骸骨怀中还抱着半卷残破的《伤寒杂病论》,纸页间夹着干枯的雪莲标本,这些雪莲标本保存完好,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王玄策拖着受伤的身体走近,铜佛残躯中最后一丝金粉突然腾空而起,如金色溪流注入石碑。奇迹发生了——原本斑驳的碑文竟泛起微光,凹陷的字迹逐渐变得饱满,完整的《备急方》全文徐徐展开:“金汁合雪莲,可破吐蕃蛊;取松髓为引,能续断骨伤...”每一个字都像是活过来的游龙,在阳光下流转着神秘的光晕。随着碑文的显现,墓室中尘封已久的医典残页纷纷飘起,在空中自动排列组合,形成一个巨大的医理图谱。图谱中详细记载了各种西域毒蛊的解法,以及如何运用金汁与当地药材结合治疗伤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原来如此...”王玄策指尖抚过冰凉的碑文,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三年前出使天竺时,他曾在吐蕃驿站见过类似的医典残页。那时只道是寻常医书,此刻才明白,这些被精心隐藏的医术,竟是大唐为应对西域诡谲局势,早在数十年前就埋下的伏笔。那些长眠于此的医官,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戍边将士?他们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大唐的医术传承,为后来者留下珍贵的医疗资源。
蒋师仁突然指着墓室角落:“王正使,看这个!”在积灰的陶罐群中,一尊青铜药鼎格外显眼。鼎身刻着云雷纹,三足铸造成貔貅形状,腹部铭文记载着“显庆元年造,赐太医署陇右分署”。当他拂去鼎盖上的冰霜,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三十六颗赤红药丸,丹体表面凝结的金砂纹路,与王玄策体内的金脉如出一辙。这些药丸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药鼎旁边还放着一卷羊皮卷轴,上面绘制着吐蕃的山川地形,以及各个部落的分布情况,还有一些用特殊符号标注的地点,想必是重要的资源点或军事要地。
雪原深处传来悠长的号角声,东方地平线上,逻些城的金顶正被第一缕朝阳点亮。王玄策望着那抹金光,肩头金纹突然发烫,脑海中浮现出吐蕃赞普大帐的布局图。他捡起一块刻着药方的石碑残片,金属般的新肉在寒风中微微发烫:“蒋校尉,这些唐医留下的不仅是药方。”他将石碑碎片收入怀中,碎片边缘的金粉在阳光下划出璀璨的轨迹,“是大唐医者跨越生死的守护,更是我们借兵吐蕃的底气。有了这些,我们不仅能治愈伤病,还能在吐蕃站稳脚跟,说服赞普与我们一同对抗天竺的暴行。”
蒋师仁郑重地将十二具骸骨重新掩埋,在新立的墓碑前斟满烈酒:“前辈们用命换来的医道传承,末将定当带回大唐。”话音未落,整个墓室突然剧烈震动,十二尊貔貅药鼎同时发出嗡鸣,鼎中赤红药丸化作流光,没入王玄策与蒋师仁体内。暖流顺着经脉游走,竟将残存的迦楼罗毒又逼出三分。与此同时,他们的脑海中浮现出前辈医官们在此地行医救人、对抗邪术的画面,那些画面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
当两人踏上前往逻些城的道路时,身后的松林已被金色光芒笼罩。那些刻着医典的石碑、沉睡的药鼎、还有永远留在异乡的唐医骸骨,都在晨光中渐渐隐去。但王玄策知道,他们留下的不仅是对抗邪术的药方,更是大唐医者“悬壶济世,不问生死”的信念。而这份信念,终将化作刺破黑暗的利刃,为天竺的暴行讨回血债。每走一步,他们都能感受到体内的力量在增长,金纹也愈发明亮,仿佛在指引着他们前进的方向,向着那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逻些城,向着复仇与正义的道路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