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刀突然发出嗡鸣。蒋师仁感觉刀柄传来异动,低头时看见刀身浮现出细密的纹路,与炮座木板下隐约的刻痕相呼应。他反手将刀插入炮座缝隙,刀柄转动的刹那,地底传来齿轮咬合的脆响——三十六个青铜齿轮从泥土里翻出,齿牙间卡着半片竹简,上面的隶书赫然是“雷车炮”三个字!公输班失传的机括图竟藏在这里,每个齿轮的齿数都暗合《考工记》里的“九六之数”。
铜佛最后一块残片突然炸裂。那是佛的心脏部位,裂开时涌出的佛血呈暗金色,溅在青铜齿轮上便发出滋滋声响。齿轮转动的速度骤然加快,原本需要十人合力才能摇动的炮车绞盘,此刻竟自行转动起来,铁链绷紧的声音如雷鸣般滚过河岸。王玄策看见金铁趾尖的金线正在发光,钨丝受热变得通红,将北斗星图的轨迹映在炮手们的甲胄上,像给每个人都镀了层星光。
三百架炮车同时转向。这个过程快得惊人,仿佛有看不见的力量在调整角度,所有炮口最终都对准黑玉佛陀眉心——那里嵌着颗鸽卵大的琉璃珠,王玄策一眼就认出是大唐西市出品的“破魔琉璃”,当年玄奘西行时曾带过同款,能在阳光下折射出七色佛光,此刻却被天竺工匠镶在佛像上,成了施法的媒介。
“瞄准那颗珠子!”蒋师仁的陌刀直指佛塔。青铜齿轮组突然迸出火星,炮车的射程刻度自动跳到最大数值,连吐蕃骑兵都看得咋舌——这雷车炮的射程竟比阎立德的九转连环炮还要远出两丈。石弹装填的速度也快了数倍,唐军士兵只需将炮石放上托架,齿轮便会自动将其送入炮膛,溅在上面的佛血与炮手血混在一起,在石面上凝成奇特的纹路。
小主,
城墙突然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七道缝隙从城根蔓延至垛口,裂缝边缘的砖块簌簌剥落,露出里面的夯土——那夯土里竟渗出金液,与第一卷里铜佛泣血的色泽一模一样。王玄策的金铁趾尖碰了碰溅到脚边的金液,触感温热,还带着淡淡的檀香,正是大唐皇室供养佛骨时常用的檀香水混合金粉的味道。“是当年随文成公主入藏的工匠留下的!”他突然明白,这城墙的地基里混着大唐的鎏金粉末,此刻被血炮的共鸣唤醒了。
金液顺着裂缝流淌,在城墙表面画出七道弧线,恰好与炮石组成的北斗星图对应。最宽的一道裂缝里露出半截唐式砖铭,刻着“陇右道营造”字样,那是贞观年间负责护送公主入藏的工匠队标记。守军的哭喊声从裂缝里传出,有天竺士兵试图用泥土堵塞缝隙,金液却像有生命般绕过障碍,在城砖上继续游走,所过之处,阿罗那顺后来加筑的砖石纷纷酥化。
蒋师仁突然发现陌刀的刀身正在发烫。刀面映出的佛塔影像里,黑玉佛陀眉心的琉璃珠开始闪烁,折射出的光芒不再是七色,而是纯粹的血红。青铜齿轮组的转动声越来越急促,炮车的木架因共振发出吱呀的哀鸣,仿佛随时会散架。他扭头看向王玄策,发现正使的断指按在金线末端,金线与钨丝交接处已烧得通红,将他的指节烫出焦痕,他却浑然不觉。
“最后一轮!”王玄策的吼声里带着金属震颤。三百颗炮石同时离膛,这次裹着的不仅是佛经与血,还有从齿轮组里刮下的铜屑。炮石穿过金线织成的星图时,表面突然燃起火焰,那是佛血与炮手血在高温下产生的反应,火势虽小,却带着奇异的穿透力。蒋师仁看见最前面的那颗炮石上,张姓炮手的血手印正与铜佛残片的纹路重合,像枚血色的印章。
琉璃珠炸裂的瞬间,整座城墙都在摇晃。金液从七道裂缝里喷涌而出,在空中凝成巨大的光幕,上面竟浮现出贞观年间工匠们的身影——他们正用夯土筑墙,腰间挂着大唐的酒葫芦,嘴里哼着陇右的小调。黑玉佛陀的头颅从佛塔顶端坠落,滚到倒戈的守军脚边,眉心的破洞处,还粘着半片炮石上的血痕。
王玄策弯腰拾起块带着金液的城砖。砖面上“贞观廿年制”的铭文已被血浸透,与“雷车炮”的齿轮纹路完美契合。他的金铁趾尖踢了踢旁边的青铜齿轮,发现齿牙间卡着根极细的钨丝,正是从金线里断裂的那根。远处的佛塔仍在坍塌,烟尘里,三百架炮车的绞盘渐渐停转,金线与齿轮在暮色中泛着微光,像完成了某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第五节: 碎墙见佛
三百颗炮石在半空突然震颤,表面的血痕与金粉同时沸腾。它们像被无形的线牵引,在空中缓缓靠拢、融合,最终凝成一块巨大的陨铁——漆黑的铁身上布满凹陷,每个凹痕里都嵌着《金刚经》的梵文经文,最醒目的“应无所住”四字正渗出白光,起初如萤火般微弱,转瞬便亮如烈日,刺得人睁不开眼。王玄策眯起眼,看见陨铁边缘还粘着唐军炮手的血布条,与经文的白光交织成红白色的光带。
“是佛力加持!”吐蕃随军僧兵突然合十跪拜。陨铁飞行的轨迹渐渐平缓,原本狂暴的气流被经文白光驯服,竟在铁身周围形成旋转的光轮,将途经的箭雨与碎石纷纷弹开。蒋师仁握紧陌刀,发现刀身映出的陨铁影像里,“应无所住”四字正在缓慢移动,最终与他甲胄上的唐式纹样重合——那是他从军时被烙铁烫下的军徽,此刻竟与经文产生了共鸣。
王玄策突然解下腰间的虎符。青铜符牌上刻着的“讨击使”三字已被血浸得发黑,背面却有处隐秘的刻痕,是出发前吏部密刻的“灭竺”二字。他将虎符奋力掷向陨铁,符牌穿过光轮的刹那,“灭竺”二字突然浮现在经文之间,与“应无所住”形成诡异的对峙。白光骤然转烈,整段偈语竟被点燃,火焰顺着经文纹路蔓延,将陨铁裹成一团燃烧的火球,连天空的云层都被映成了金红色。
火球撞上城墙的巨响震得河床都在颤抖。王玄策的金铁趾尖陷进泥地三寸,断足处的铜箍被气浪掀飞,露出里面缠着的唐军战旗残片——那是去年驿馆遇害士兵的遗物,此刻正被硝烟染成深褐色。蒋师仁的陌刀劈开扑面而来的烟尘,刀光所及之处,裂开的城墙后突然显出人影:三百名穿着唐式圆领袍的工匠,正围着巨大的熔炉忙碌,他们的幞头歪斜,袖口沾着铜锈,却在看见唐军旗帜时突然僵住,手中的铁钳“当啷”落地。
“是大唐工匠!”蒋师仁的声音带着颤音。他认出为首者腰间的银带銙,那是将作监工匠特有的配饰,上面还刻着“贞观”年号。熔炉里翻腾的“佛骨”正泛着金黄,仔细看去竟是无数细小的金片,拼凑在一起正是文成公主陪嫁的鎏金佛像轮廓——当年公主入藏时,这尊佛像因体积庞大被拆成三百片,没想到竟被阿罗那顺掳至此处,强迫工匠重新熔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工匠们突然跪倒一片。最年长的老工匠颤抖着指向熔炉:“王正使快看!佛像拆不开了!”王玄策凑近时,发现金片之间竟生出细密的金丝,像有生命般互相缠绕,将碎片牢牢连在一起。熔炉的火焰突然转青,与蒋师仁陌刀上的火焰同色,金片在火中渐渐融化,却始终保持着佛像的轮廓,仿佛不愿彻底消散。
铜佛最后的残片在空中散尽。那些金粉并未随风飘落,反而在废墟上凝聚,组成八个梵文大字:“墙破佛现,方知非佛”。王玄策的断指抚过金粉,指尖传来灼热感,仿佛这些文字是活的。他突然想起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写的:“佛在心中,非关形骸”,原来阿罗那顺掳走的从来只是佛像,真正的佛性早已刻在工匠们的骨血里,刻在每块带着唐纹的城砖上。
熔炉的焰色突然变得柔和。文成公主的身影从金色火焰中缓缓走出,她的襦裙还是当年入藏时的样式,裙摆绣着的忍冬纹在火中舒展,竟开出真实的花朵。她手中捧着的经卷正在化作灰烬,灰蝶般的碎片越过工匠们的头顶,径直飘向佛塔地宫深处。王玄策顺着灰烬的轨迹望去,地宫入口的阴影里,隐约可见个石台,上面供奉的才是真正的佛骨——那是玄奘西行时带回的舍利,被阿罗那顺藏在假佛像下,当作最后的护身符。
“原来佛骨一直在这里。”王玄策低声道。金铁趾尖踢开脚边的碎砖,露出底下刻着的莲花纹,与长安法门寺地宫的地砖一模一样。蒋师仁的陌刀突然插入地面,刀柄转动时,地宫石门发出沉重的声响,缓缓向内开启。门后的石台上,佛骨舍利正泛着温润的白光,周围散落着泥婆罗密探的尸体——他们终究是没能活着看到这一刻。
穿唐装的工匠们突然欢呼起来。老工匠颤抖着从怀中掏出半块铜镜,镜面映出的竟是二十年前文成公主的笑容,那时他们还在吐蕃为公主修建宫殿,谁也想不到会在天竺的废墟上重见唐旗。熔炉里的鎏金溶液已冷却成块,形状却不再是佛像,而是三百个小小的人形,每个都举着工具,像在继续未竟的营造。
王玄策望着文成公主的身影渐渐融入火焰。经卷的最后一片灰烬飘进地宫,落在佛骨舍利上,白光突然大盛,将整座城池都笼罩其中。他低头看向废墟上的金粉大字,“非佛”二字正在淡化,仿佛在说真正需要被打破的从来不是城墙,而是心中的执念。蒋师仁的陌刀插在城砖裂缝里,刀身映出的唐军骑兵正跨过残墙,他们的甲胄在白光中闪闪发亮,像无数个移动的佛塔。
三百架炮车安静地立在河岸。炮身上的“贞观廿年制”铭文已恢复本色,只是每个字的笔画里都多了些金粉,那是铜佛消散时留下的印记。王玄策的断足重新套上铜箍,金铁趾尖在地上敲出轻快的节奏,仿佛在为归来的佛骨、归来的工匠、归来的大唐荣耀,奏响一支迟到了二十年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