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将遵命!”蒋师仁刚要转身传令,黑玉佛陀突然剧烈摇晃起来,佛像背后的石壁“轰隆”一声裂开一道丈宽的缝隙。众人纷纷举刀戒备,却见缝隙中缓缓走出三百具干尸——这些干尸身着完整的唐军铠甲,铠甲上还残留着当年的血渍,每具干尸的双手都捧着一根截断的长矛,矛尾打磨得异常光滑,显然是特制的器物。
“是唐军工匠的铠甲!”王玄策认出铠甲样式,当年使团中随行的三十名工匠,穿的正是这种制式的铠甲,“这些干尸,或许就是当年被掳走的唐军工匠!”他缓步上前,发现干尸手中的断矛顶端刻着与密室石门相同的符号,“这些断矛,不是兵器,是钥匙!”
蒋师仁也凑近查看,确认断矛顶端的符号与之前记录的密室密码完全吻合:“王正使,这些钥匙,定是用来开启密室深处的大门!工匠们即便成了干尸,仍捧着钥匙,想必是想等着我们来,完成他们未竟的使命。”
此时,干尸突然集体转身,朝着密室入口的方向移动。三百具干尸步伐整齐,手中的断矛钥匙微微发光,仿佛在指引方向。王玄策与蒋师仁对视一眼,立刻率部跟上。穿过佛陀背后的缝隙,里面是一条幽暗的通道,通道两侧的石壁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梵文,吐蕃向导翻译后,众人方才知晓,这些梵文记录的是天竺王室掠夺佛骨、残害工匠的罪行——当年阿罗那顺为了寻找真佛骨,将唐军工匠掳来开凿密室,待密室建成后,又将工匠全部杀害,制成干尸守护钥匙,妄图永远隐瞒秘密。
“这群畜生!”蒋师仁怒不可遏,陌刀劈向石壁,火星四溅,“若不将阿罗那顺碎尸万段,难消心头之恨!”通道内的将士也纷纷怒喝,复仇的火焰在每个人心中燃烧。
干尸引领众人走到通道尽头,一扇巨大的石门出现在眼前,石门上刻着七重锁孔,恰好与干尸手中断矛钥匙的样式匹配。王玄策深吸一口气,对身后的参军道:“按密室密码的顺序,让干尸插入钥匙。”参军立刻上前,按照记录的密码,指引干尸将断矛钥匙一一插入锁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每插入一根钥匙,石门便发出一声沉重的“咔嗒”声,当最后一根钥匙插入时,石门缓缓向两侧打开,门后透出柔和的金光。众人探头望去,只见密室中央的石台上,摆放着一个镶嵌着宝石的金匣,金匣旁,还放着一卷泛黄的羊皮卷——正是当年使团被抢走的贡品清单与工匠们记录的天竺军械库位置图。
“贡品清单!”王玄策快步上前,小心翼翼地拿起羊皮卷,上面的字迹虽已模糊,却能清晰辨认出“夜明珠”“和田玉”等贡品名称,“有了这清单与军械库位置图,我们不仅能夺回贡品,还能摧毁天竺的军械储备!”
蒋师仁看着石台上的金匣,眼中闪过期待:“王正使,这金匣中,想必就是真佛骨吧?”王玄策点头,正要打开金匣,通道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名斥候飞奔进来:“王正使!蒋校尉!阿罗那顺亲率五万大军赶来,已将佛陀外围团团围住!”
众人脸色骤变,王玄策却迅速冷静下来,他握紧手中的羊皮卷,对蒋师仁道:“蒋校尉,你率四千人马守住石门,用云梯阻挡敌军进攻。我带其余人打开金匣,若匣中确是佛骨,便将其带走,绝不能让阿罗那顺得逞!”
“末将明白!”蒋师仁立刻转身,陌刀直指通道入口,“弟兄们,随我迎敌!今日就算战死,也要护住密室!”四千将士齐声响应,跟着蒋师仁冲向通道外。王玄策则走到石台前,缓缓打开金匣——匣中并非佛骨,而是一枚刻着“大唐”二字的玉印,玉印下方,压着一封文成公主写给玄奘法师的信,信中写道:“佛骨本是虚妄,唯有家国与忠勇,方为永恒。”
王玄策拿起玉印,心中豁然开朗。他终于明白,所谓的真佛骨,不过是前人设下的局,真正重要的,是使团将士的忠勇、工匠们的坚守,以及那份永不磨灭的家国情怀。他握紧玉印,转身朝着通道外走去:“弟兄们,随我杀出去!让阿罗那顺知道,我大唐将士,从不会被强敌吓退!”
第五节: 万兵归心
通道外的厮杀声愈发激烈,蒋师仁率部抵挡五万天竺大军的冲锋,陌刀劈砍间溅起的血珠顺着通道石壁滑落。王玄策手持大唐玉印,凝视着石台上的空金匣,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一阵金属震颤声——三百具唐军工匠干尸手中的断矛钥匙,竟挣脱干尸的手掌,如离弦之箭般飞向黑玉佛陀的脊柱。
“嗡——”断矛钥匙齐齐插入佛陀脊柱的刹那,整座佛台突然爆发刺目金光,金光穿透佛陀的玉石躯体,将其照得通体透明。众人抬头望去,佛陀内部的七重密室中,竟悬浮着七颗莹白的佛骨舍利,舍利周身萦绕着淡淡的金色光晕,如七颗微型星辰般缓缓旋转。
“是真佛骨舍利!”随行的吐蕃向导激动得声音发颤,他曾在吐蕃寺庙中见过舍利的记载,这般纯净的光晕,绝非凡物可比。王玄策也心中一震,他低头看向自己的断足,之前被佛血浸染的金铁假趾突然发烫,三根金线从假趾中飞出,朝着悬浮的舍利飞去。
金线在空中舒展,如灵动的游丝,将七颗舍利串联成一个圆形。随着金线收紧,舍利开始快速旋转,金光愈发炽盛,在空中凝成一个巨大的手印——那是玄奘法师当年在长安译经时,常结的“真言手印”,手印边缘还萦绕着细小的梵文,正是《金刚经》中的核心经文。
“是玄奘法师的真言手印!”王玄策眼中闪过泪光,他想起当年在长安,曾有幸见过玄奘法师译经,当时法师结印的模样,与眼前的手印一模一样。此时,通道外传来蒋师仁的怒喝,王玄策快步走出密室,只见蒋师仁正与一名天竺将领激战,陌刀上已布满缺口,却依旧带着无匹的气势。
“蒋校尉!”王玄策高声呼喊,蒋师仁闻声转头,手中的陌刀突然被空中的金光包裹。所有散落的断矛碎片如受到召唤,纷纷飞向陌刀,融入刀身之中。陌刀吸收完断矛能量,刀身突然浮现出一幅幅流动的画面——那是长安城的朱雀大街,百姓们身着盛装,手持香烛,跪迎佛骨的盛景,画面中还能看到孩童们追逐嬉戏,老者们双手合十,满脸虔诚。
“是长安!是陛下让百姓们迎候佛骨!”一名唐军老兵指着刀身的画面,激动得泪流满面。蒋师仁也怔住了,他握紧陌刀,只觉得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涌入体内,他高高举起陌刀,朝着佛台方向劈下——刀气裹挟着金光,如一道长虹贯日,将冲来的天竺士兵尽数逼退。
此时,空中的铜佛残片已彻底消散,最后一缕金粉顺着云梯飘落,在云梯的顶端烙出八个金色大字,字迹遒劲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断兵为证,誓骨归唐”。这八个字仿佛有生命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映得所有将士的脸庞都格外明亮。
“断兵为证,誓骨归唐!”蒋师仁率先高呼,手中的陌刀指向天空。通道内的唐军将士、吐蕃骑兵、泥婆罗战士纷纷响应,呼声震得佛台微微震颤,连远处的天竺士兵都露出惧色,进攻的势头明显减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就在此时,七颗佛骨舍利组成的真言手印突然绽放出柔和的白光,白光中缓缓浮现出一道纤细的身影——身着吐蕃服饰,头戴金冠,面容清丽却透着坚韧,正是文成公主!众人皆惊,纷纷跪倒在地,连吐蕃将领都俯身行礼,口中念着“赞蒙”(吐蕃对王后的尊称)。
文成公主的身影悬浮在光晕中,她看着下方的将士,眼中满是欣慰。她缓缓抬起手,抛下一根半截断矛,断矛在空中化作一道金光,落地后竟开始延伸、变形,渐渐化作一座金桥。金桥的一端连接着黑玉佛陀的佛台,另一端则朝着东方延伸,仿佛能直接通往长安。
“此桥为证,大唐与吐蕃、泥婆罗永结同好,共护家国!”文成公主的声音温柔却坚定,传遍整个战场。话音落下,她的身影渐渐消散,只留下金桥与空中的真言手印。
王玄策站起身,看着眼前的金桥,又看了看身边士气高涨的将士,心中已有决断。他转头对蒋师仁道:“蒋校尉,阿罗那顺兵力众多,硬拼恐难取胜。如今有金桥在,我们可先护送佛骨舍利与贡品清单沿金桥撤退,再寻时机反击。”
蒋师仁点头,刚要下令,却见远处天竺军阵突然大乱,一名斥候飞奔来报:“王正使!阿罗那顺见我军有金桥相助,又怕佛骨舍利被夺,已带着亲信从后方小路逃脱了!”
众人闻言,皆是一怔,随即露出怒色。蒋师仁咬牙道:“可恨!竟让这贼子跑了!”王玄策却冷静道:“无妨。他虽逃脱,但恒河布防图与军械库位置图已在我们手中,且佛骨舍利安全,贡品清单也已找回。今日虽未擒获阿罗那顺,却已重创其大军,更揭开了他残害我大唐使团的罪行,这已是大胜。”
说罢,王玄策走到金桥旁,伸手触碰桥面,只觉得一股温暖的力量包裹着自己。他转身对众人道:“弟兄们,金桥已通,我们先护送佛骨舍利返回吐蕃,再从长计议。待休整完毕,定要擒获阿罗那顺,为死去的弟兄们报仇雪恨!”
“擒获阿罗那顺!报仇雪恨!”将士们齐声高呼,声音响彻云霄。蒋师仁率部断后,吐蕃骑兵与泥婆罗战士护送着佛骨舍利与贡品清单,跟着王玄策踏上金桥。金桥在阳光下泛着金光,将众人的身影拉得很长,仿佛一条连接着天竺与长安的纽带,承载着忠勇、友谊与永不磨灭的家国情怀。
阿罗那顺虽逃脱,但他的大军已溃不成军,恒河防线也因布防图泄露而岌岌可危。王玄策站在金桥之上,回望北天竺的土地,心中默念:“弟兄们,我们虽未全胜,但已迈出复仇的第一步。待我重返长安,定要让陛下知晓你们的忠勇,让你们的英名永载史册。”
金桥缓缓向前延伸,带着这支复仇之师朝着东方前进。空中的真言手印与云梯上的誓言依旧清晰,它们将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见证着大唐将士的铁血与荣光,也见证着跨越国界的友谊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