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王宫焰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轰隆——”一声巨响,整个王宫的宫墙突然开始剧烈摇晃,之前尚未完全崩塌的墙体此刻尽数坍塌,扬起的尘土遮蔽了整个天空。待尘土散去,众人惊愕地发现,宫墙坍塌后露出的并非空地,而是一座巨大的青铜炉。青铜炉高达数十丈,炉身刻满了梵文经文,炉口正冒着熊熊烈火,火焰中隐约能看到佛骨的碎片在翻滚——这竟是一座正在熔炼佛骨的青铜炉!

“他们竟敢熔炼佛骨!”蒋师仁怒不可遏,举起陌刀便要冲向青铜炉。王玄策连忙拦住他,沉声道:“蒋校尉,稍安勿躁。这青铜炉定有玄机,贸然进攻恐会引发不测。”话音未落,青铜炉内突然传出一阵尖锐的鸟鸣,众人抬头望去,只见一只通体金黄的金翅鸟从炉口飞出。金翅鸟的翅膀展开有数丈宽,羽毛在阳光下泛着耀眼的光芒,它的口中叼着半卷泛黄的绢纸,径直冲向云霄。

“那是……《兰亭序》!”王玄策的目光死死盯着金翅鸟口中的绢纸,只见绢纸上的字迹飘逸洒脱,正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他曾在长安见过《兰亭序》的摹本,此刻虽只看到半卷,却能确定这便是真迹无疑。可《兰亭序》为何会出现在青铜炉中,又被金翅鸟叼走?这一连串的疑问在王玄策的脑海中盘旋。

蒋师仁看着飞向云霄的金翅鸟,沉声道:“王正使,要不要派人追上去?《兰亭序》乃是国宝,绝不能落入他人之手!”王玄策却摇了摇头,目光依旧停留在金翅鸟消失的方向,缓缓道:“不必追了。你看那金翅鸟飞行的方向,正是大唐的方向。想必这是文成公主当年留下的布置,她料到键陀罗会觊觎佛骨与国宝,便用金翅鸟将《兰亭序》护送至安全之地。”

就在金翅鸟消失在天际的瞬间,青铜炉内的火焰突然开始减弱,炉身刻着的梵文经文逐渐褪去颜色,露出里面刻着的大唐篆书——“归还佛骨,永结盟好”。王玄策走上前,看着炉口内逐渐冷却的佛骨碎片,心中感慨万千:“键陀罗妄图通过熔炼佛骨来增强自身力量,却不知这佛骨之中藏着文成公主的警示。如今金翅鸟携《兰亭序》归唐,佛骨也得以保全,这场复仇之战,总算是不负众望。”

蒋师仁看着王玄策,抱拳行礼道:“王正使运筹帷幄,才能顺利攻破王宫,保全佛骨与国宝。此次北天竺之行,定能让诸国知晓大唐的威严,不敢再轻易冒犯。”周围的联军士兵也纷纷欢呼起来,吐蕃骑兵与泥婆罗骑兵相互拥抱,庆祝这场胜利。

王玄策抬头望向天空,此刻东方已泛起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到来。他想起那些战死的唐军将士,想起被囚禁的工匠,想起文成公主的苦心布置,心中百感交集。他握紧手中的青铜凿子,沉声道:“传令下去,清理王宫废墟,收敛工匠遗骸,妥善保管佛骨碎片。待一切就绪,我们便启程返回大唐,将这里的故事告诉陛下,告诉长安的百姓。”

蒋师仁高声应诺,开始有条不紊地布置任务。联军士兵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清理废墟,有的收敛遗骸,有的守护佛骨,整个王宫之中一片忙碌却有序的景象。阳光逐渐洒满大地,照亮了残破的王宫,也照亮了联军士兵们坚毅的脸庞。焰墙虽已消散,但其背后隐藏的忠诚与正义,却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第五节 :火凤涅盘

青铜炉的余温尚未散尽,王宫上空突然刮起一阵热风。王玄策与蒋师仁正指挥士兵收敛工匠遗骸,抬头间便见漫天星火从废墟各处汇聚,赤红色的火焰在空中盘旋交织,逐渐凝出一道身着唐装的女子身影——那身影头戴金步摇,身披绣着鸾鸟纹的披风,眉眼间带着温婉却坚定的气度,正是文成公主的模样。

“文成公主!”联军中有人失声惊呼,士兵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对着空中的身影抱拳行礼。王玄策拄着木杖上前一步,眼中满是敬意,他虽未亲眼见过文成公主,却从吐蕃赞普的描述中得知其容貌,此刻空中的身影与传闻中丝毫不差。

空中的文成公主身影抬手轻挥,一枚燃烧的火把从她袖中落下,火把在空中划过一道金色弧线,落地的瞬间突然炸裂,火焰腾空而起,化作一只展翅的火凤凰。火凤凰通体燃烧着金红色的烈焰,羽翼展开时有数十丈宽,尾羽拖出的火星在空中连成璀璨的光带,发出的鸣叫声清脆而庄严,震得周围的废墟都微微颤动。

“这是……火凤涅盘!”蒋师仁握紧陌刀,眼中满是震撼。他曾在军中听闻,上古有神鸟涅盘重生,能驱散邪祟、守护正义,今日竟亲眼得见如此奇景。火凤凰在王宫上空盘旋一圈,突然朝着王玄策的方向俯冲而来,众人惊呼着想上前阻拦,却见王玄策的断足突然发出金光——之前织就避火通道的金线从断足处溢出,如游蛇般飞向空中,将火凤凰散落的火星尽数串联。

金线带着火星落在地面,在焦土上自动灼烧,不多时便烙出八个苍劲的篆字:“焰墙既破,佛骨当归”。这八个字正是此次复仇之战的终极密令,也是文成公主当年埋下所有布置的最终目的。王玄策看着地面上的密令,心中豁然开朗,之前所有的疑惑与艰难在此刻都有了答案——从火幕遮天到骨钥现形,从金汁锁路到焰墙归心,每一步都在朝着“佛骨当归”这个目标推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传令下去,即刻起程前往中天竺!”王玄策突然高声下令,目光扫过在场的八千余骑人马,“键陀罗只是北天竺的一处据点,中天竺才是此次复仇的关键之地。如今佛骨线索已现,我们必须乘胜追击,将所有被掠夺的大唐宝物与被俘子民尽数带回!”

蒋师仁闻言,立刻举起陌刀响应:“末将遵令!愿随王正使征战中天竺,不破敌国誓不还!”吐蕃骑兵与泥婆罗骑兵也纷纷高呼,声音响彻云霄,战意比之前更加高昂。火凤凰仿佛感受到众人的决心,再次发出一声鸣啼,朝着王宫深处的青铜炉飞去。

王玄策与蒋师仁紧随其后,来到青铜炉前。蒋师仁双手紧握陌刀,刀刃上还残留着吸收的余火,他大喝一声,将全身力气灌注于刀身,猛地劈向青铜炉。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厚实的炉壁被刀气劈开一道巨大的裂缝,炉内的火焰与烟尘喷涌而出。众人屏息凝视,却见蒋师仁的刀尖从炉中挑起一物——那不是预想中的金块,而是一枚通体莹白、散发着柔和光晕的佛骨舍利!

“佛骨舍利!竟完好无损!”王玄策激动地走上前,小心翼翼地接过舍利。舍利入手温润,表面没有丝毫熔痕,仿佛从未经历过青铜炉的灼烧。他突然明白,之前铜佛残核的种种异动,都是为了保护这枚舍利,让它在熔炉中安然无恙。

就在此时,空中的铜佛最后一块残片开始消散,无数金粉从残片中飞出,如雪花般落在火凤凰的羽翼上。金粉在烈焰中逐渐凝固,竟在火凤凰的羽翼上勾勒出盛唐长安的轮廓——朱雀大街的繁华、大明宫的巍峨、曲江池的秀丽,每一处细节都栩栩如生,仿佛将整个长安缩影在了火凤凰的羽翼之上。

“那是长安!是我们的家乡!”一名来自长安的唐军士兵看着羽翼上的轮廓,激动得热泪盈眶。其他士兵也纷纷驻足,目光中满是对家乡的思念与向往,征战的疲惫在这一刻被对故土的眷恋所取代。

火凤凰带着羽翼上的长安轮廓,在青铜炉上空盘旋三圈,随后朝着中天竺的方向飞去,仿佛在为联军指引前路。王玄策将佛骨舍利妥善收于锦盒中,对众人道:“火凤凰已为我们引路,中天竺的敌军还在等着我们。诸位将士,能否让大唐的旗帜插遍天竺大地,能否让被俘的子民重归故土,就看此次一战!”

“愿随王正使征战!”士兵们齐声应答,声音中没有丝毫犹豫。蒋师仁开始清点人马,吐蕃骑兵的一千二百骑损失甚少,依旧保持着完整的战力;泥婆罗骑兵的七千骑虽有伤亡,但士气不减;唐军精锐步兵经过数场战斗,早已磨砺成锐不可当的劲旅。半个时辰后,八千余骑人马集结完毕,整齐地排列在王宫之外,等待着出发的命令。

王玄策翻身上马——尽管断足带来诸多不便,但他依旧坚持与士兵们一同骑行。他举起手中的锦盒,高声道:“出发!目标中天竺!”蒋师仁率先带领先锋部队出发,陌刀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吐蕃骑兵与泥婆罗骑兵紧随其后,马蹄扬起的沙尘遮天蔽日;王玄策则率领主力部队压阵,目光坚定地望着火凤凰飞去的方向。

队伍行进间,远处突然传来敌军的马蹄声——那是键陀罗残余的守军想要追击。蒋师仁立刻调转马头,率领先锋部队迎敌。陌刀挥舞间,敌军骑兵纷纷落马,根本无法抵挡联军的攻势。短短半个时辰,追击的敌军便被尽数歼灭,没有一人逃脱。

王玄策看着战场,对蒋师仁道:“键陀罗残余势力已除,我们无需再分心后方,可全力进军中天竺。传令下去,加快行军速度,争取在三日内抵达中天竺边境。”蒋师仁领命后,立刻调整队伍阵型,让骑兵加快速度,同时派出斥候先行探查中天竺的军情。

夕阳西下,联军的队伍在暮色中向着中天竺的方向前进,火凤凰的身影虽已消失,但它羽翼上的长安轮廓仿佛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成为众人征战的动力。王玄策骑在马上,手握装有佛骨舍利的锦盒,感受着断足传来的疼痛,却依旧挺直脊背——他知道,前路的征战必然更加艰难,但只要能让佛骨归唐、让子民回家,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夜色渐深,队伍在一处山谷中扎营。篝火升起,映照着士兵们疲惫却坚毅的脸庞。蒋师仁来到王玄策身边,递上一壶水:“王正使,今日行军已过百里,明日便可抵达中天竺边境。据斥候回报,中天竺的兵力比键陀罗多出数倍,我们需谨慎应对。”

王玄策接过水壶,喝了一口,沉声道:“兵力悬殊不足为惧,关键在于我们有火凤凰引路,有佛骨庇佑,更有八千将士的忠诚。明日抵达边境后,先派使者前往中天竺王宫,要求他们归还被俘子民与掠夺的宝物,若他们不从,便即刻发起进攻!”

蒋师仁点头应诺,眼中满是坚定。篝火旁,士兵们开始擦拭兵器、检修铠甲,为明日的战斗做准备。远处的夜空中,仿佛还能看到火凤凰的残影,它正静静地守护着这支复仇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