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怒涛没营

话音刚落,青铜佛龛突然“咔嗒”一声轻响,龛门缓缓打开。佛骨真品静静地躺在龛内,周身环绕着淡淡的佛光,与玄奘的梵文、文成公主的虚影、空中的血色音符融为一体。《秦王破阵乐》的旋律渐渐平缓,化作轻柔的梵音,与《大唐西域记》的经文一同在河面回荡。那些梵音如同有生命般,缓缓渗入每一名天竺降兵的心中,洗去他们心中的戾气与恐惧。

蒋师仁收刀入鞘,望着眼前的景象,突然明白了“梵音渡魂”的真正含义。这并非简单的佛法感化,而是大唐的威严、佛法的慈悲与文明的力量交织在一起,将叛乱的罪孽洗涤,为迷途的灵魂指引方向。

江风拂过,文成公主的虚影渐渐消散,只留下那道虹桥仍在阳光下闪耀。王玄策小心翼翼地将佛骨真品取出,用锦缎仔细包裹,然后转身望向东方的虹桥。他知道,平叛的大业即将完成,很快他们就能带着佛骨,沿着这座虹桥回到长安,向天子复命,向那些牺牲的将士们告慰。

金色的殑伽河面上,梵音仍在流转,认罪血书在风中微微颤动,一切都在诉说着这场跨越国界的正义之举,也见证着大唐文明如佛光般,照亮了这片曾经动荡的土地。

第五节:怒涛归唐

殑伽河面的梵音尚未散尽,那些燃烧了半宿的火舟虚影突然齐齐熄灭。没有浓烟呛鼻,也没有火星余烬坠落,万千灰烬如同被无形的风托举着,在河面缓缓升腾、聚拢。起初只是模糊的轮廓,随着江风渐劲,灰烬竟一点点勾勒出朱红宫墙、琉璃瓦顶——长安皇城的微缩投影赫然悬浮在水面之上。

朱雀大街的石板路纹路清晰可辨,连街边酒旗的褶皱都栩栩如生,最令人惊叹的是街道两侧的排水渠,此刻正汩汩吞吐着恒河的浪花。浪花涌入投影中的沟渠,又顺着虚拟的街道汇入更远处的“渭河”,仿佛恒河之水真的跨越万里,与长安的水系连成了一体。唐军将士们纷纷驻足凝望,有的老兵抬手摩挲着粗糙的脸颊,泪水混着硝烟的痕迹滑落——那是他们魂牵梦萦的故土模样。

王玄策单手托着青铜佛龛,指尖仍能感受到佛骨传来的温润。他深吸一口气,将佛龛紧紧抱在怀中,断足踏上了那道由文成公主药锄化作的虹桥。刚一落脚,腰间鎏金佛牌再次迸发金线,这一次金线不再缠绕火星,而是如蛛网般散开,一头缠紧佛龛底座的铜环,另一头扎入桥下翻涌的浪花。

金线拉扯间,浪花骤然停止了奔涌,顺着金线的轨迹向云端攀升。无数水珠在高空凝结、组合,先是泾水、渭水的蜿蜒曲线,再是灞水、浐水的分支脉络,最终在云端凝成立体的“八水绕长安”水系图。水系图中的每一道水流都泛着细碎的金光,与佛龛的佛光交相辉映,仿佛在昭示着佛骨即将归入故土的宿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将军,该启程了!”蒋师仁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中的陌刀不知何时已吸收了全部佛光,刀身不再是冷冽的钢铁色泽,而是透着一层温润的玉光。见王玄策站稳身形,蒋师仁猛地抬手将陌刀横举过肩,刀刃对准东方长安的方向狠狠劈下。

刀气破空而出的瞬间,玉光骤然暴涨,刀身上竟浮现出一行鎏金大字——太宗皇帝《圣教序》的终极一句:“万里归经,兆民承福”。字迹刚一显现,便随着刀气化作万千光点,洒落在恒河水面。那些光点入水即炸,激起的浪花突然变得狂暴起来,如同一支蓄势待发的水军,在河面掀起层层怒涛。

就在此时,空中残留的铜佛金粉突然剧烈震颤。那些曾裹住火器配方、又在苍穹烙下字迹的金粉,此刻如流星般汇聚成束,在天际划出一道耀眼的弧线。随着一声轻响,金粉在苍穹深深烙下八个大字:“怒涛尽处,永徽太平”。字体苍劲雄浑,穿透云层的光芒将整个河面照得如同白昼。

“永徽太平……”王玄策低声重复着这四个字,眼中燃起炽热的光芒。他知道这并非终点的谶语,而是征途的号角——阿罗那顺虽已溃败,但其残余势力仍盘踞在天竺南部的城邦之中,唯有彻底平定叛乱,才能换得这方土地的真正太平。

话音未落,河面的怒涛突然掀起数丈高的巨浪。巨浪轰然砸落时,三百只金翅鸟从浪花中骤然飞起。它们羽翼鎏金,尖喙如钩,展开的翅膀在阳光下划出华丽的弧线。与寻常水鸟不同,它们口中衔着的不是筑巢的树枝,而是一卷卷束着红绳的绢帛——竟是大唐各州府呈报的“佛骨归唐”贺表。

贺表在空中展开,墨迹未干的字迹随风飘来:“凉州府谨贺,佛骨渡险,圣教扬威”“扬州府恭迎,愿随天使,共讨叛贼”。一张张贺表在金翅鸟的牵引下盘旋,最终齐齐落在王玄策面前的虹桥上。他俯身拾起最上面的一卷,竟是京兆府发来的急报,字里行间满是朝廷的期许与后方的支援承诺。

“传我将令!”王玄策猛地转身,青铜佛龛在怀中稳稳当当,“蒋师仁率前军为先锋,沿恒河东进,直取阿罗那顺残余盘踞的羯若鞠阇城!”

“得令!”蒋师仁抱拳应诺,陌刀上的“万里归经,兆民承福”八字仍在发光。他翻身上马,沿着虹桥冲向岸边的战船,刀气一挥,便将拦路的天竺残兵斩于马下。那些归顺的天竺贵族见状,立刻召集旧部牵来大象与战车,跪地请命:“愿为大唐先锋,扫清叛贼余孽!”

王玄策点头应允,随即登上旗舰“破浪号”。这是唐军在恒河临时打造的战船,船身虽不及长安造船厂的精良,却也坚固异常。他站在船头,望着水面的长安投影与空中的金翅鸟,突然将佛龛高高举起:“将士们!长安在盼,佛骨在待!今日我等乘风破浪,直捣贼巢,定要让天竺知晓大唐天威!”

“直捣贼巢!大唐天威!”将士们的呐喊声震彻云霄。金翅鸟似乎听懂了助威声,纷纷振翅飞向东方,将贺表抛向沿途的唐军战船。每一艘船上的将士都接过贺表,看着家乡府衙的字迹,浑身的疲惫瞬间消散,握着兵器的手愈发有力。

战船启航时,恒河的怒涛竟变得温顺起来,仿佛在为唐军引路。蒋师仁率领的前军已与羯若鞠阇城的先锋部队交上了手,陌刀劈开敌军战船的木板,佛光照亮了浑浊的河水。天竺残兵本就人心惶惶,见唐军气势如虹,又有金翅鸟在空中盘旋助威,顿时溃不成军。

王玄策站在旗舰甲板上,断足的铜箍早已被汗水浸透,却丝毫感觉不到疼痛。他望着远处激战的战场,突然抽出腰间横刀,将空中飘落的一缕金线缠在刀柄上。金线牵引着佛龛的佛光,在刀身凝成一道锋利的光刃。“传令下去,火炮对准敌军水寨!”

随着令旗挥动,战船上的火炮齐齐轰鸣。炮弹划破长空,精准砸在羯若鞠阇城的水寨栅栏上,木屑与水花飞溅。那些曾被阿罗那顺胁迫的天竺渔民,此刻纷纷划着小船赶来,向唐军禀报水寨内的布防:“贼兵在水下埋了暗桩,西侧水道有伏兵!”

蒋师仁得报,立刻调整战术。他让战船摆出“鱼鳞阵”,避开暗桩的同时,派弓弩手压制西侧伏兵。陌刀队则换乘轻便小舟,借着怒涛的掩护,直接冲上敌军的战船。刀光闪过,敌军的旗帜纷纷坠落,取而代之的是大唐的龙旗在风中飘扬。

激战至正午,羯若鞠阇城的水寨已被攻破。就在唐军准备登岸攻城时,空中的金翅鸟突然发出尖锐的啼鸣。三百只鸟雀齐齐俯冲,将衔着的最后一批贺表抛向城头——那是来自长安皇宫的旨意,墨迹淋漓的“速平叛乱,护经归唐”八个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陛下有旨!”王玄策高举旨意,声音传遍战场,“今日不破此城,誓不罢休!”

将士们士气大振,推着云梯冲向城头。天竺残兵虽仍在抵抗,却已是强弩之末。蒋师仁一马当先,陌刀劈开城门的门闩,唐军如潮水般涌入城内。城楼上的叛军旗帜被砍倒,大唐龙旗缓缓升起,与空中“八水绕长安”的水系图遥相呼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铜佛的最后一点金粉在此时彻底消散,苍穹上的“怒涛尽处,永徽太平”八字却愈发清晰。恒河的怒涛渐渐平息,浪花拍打着战船的船舷,仿佛在为唐军的胜利喝彩。王玄策抱着佛龛登上城头,望着城内归降的百姓与溃散的残兵,突然明白“怒涛归唐”的真正含义——这怒涛不是归途的浪涛,而是讨伐叛贼的雷霆之威,是大唐圣教传遍四方的浩荡声势。

金翅鸟再次集结,围绕着城头的龙旗盘旋。它们衔着的贺表已全部送达,此刻正展开翅膀飞向天竺南部的更远处——那里还有阿罗那顺的最后据点,还有未被平定的叛乱。王玄策抬手抚摸着佛龛上“大唐贞观”的铭文,目光坚定地望向南方。

“休整一日,明日进军!”他的声音在城头上回荡,“不彻底平定天竺叛乱,不将圣教福祉传遍此地,我等绝不收兵!”

夕阳西下,恒河水面泛起金色的波光。战船在岸边休整,将士们擦拭着兵器,谈论着长安的模样。蒋师仁擦拭着陌刀上的血迹,看着刀身“万里归经,兆民承福”的字迹,突然握紧了刀柄。他知道,前路仍有激战,但只要佛骨在侧,长安在盼,这怒涛之上的征途,便永远不会停歇。苍穹之上的八个大字在暮色中闪着微光,见证着唐军将士在万里之外的土地上,以怒涛为刃,以信念为甲,续写着大唐的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