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浮桥锁江

“是我们大唐的陌刀!”蒋师仁眼眶泛红,一把抓住最近的刀柄,将刀抽出暗闸。刀身出鞘的瞬间,寒光凛冽,竟将周围的硝烟都劈开几分。那些被俘虏的天竺兵卒见此情景,吓得连连后退,当年他们正是靠着偷袭才夺走这些兵器,如今神兵重现,无异于宣告他们的末日。

就在此时,一直被王玄策攥在掌心的铜佛最后一块残片突然炸裂,化作一团金色的汁液,如同沸腾的佛血,朝着蒋师仁手中的陌刀飞去。“嗤啦”一声,金液尽数附着在刀身,原本银白的刀刃瞬间被染成赤金,刀气陡然暴涨,竟将周围的浮桥都震得微微颤动。

连锁反应骤然而生。嵌入虎符的链眼突然发出耀眼红光,三百根青铜锁链同时崩解,轻木桥板如被无形之手牵引,在空中翻转重组,竟化作三百艘首尾相连的小舟。每艘小舟的舱内都藏着油纸包裹的火药,引线顺着链身延伸,被刀气点燃,瞬间腾起熊熊火焰。

“是连环舟!”王玄策失声喊道,当年将作监的图纸竟在此时化作现实。

三百艘火舟顺着殑伽河的湍急水流,如离弦之箭般顺流而下。北岸下游的河面上,天竺残军正忙着将渡船系在岸边,准备渡江逃窜。他们见火舟袭来,顿时乱作一团,纷纷挥桨躲避,却哪里来得及——火舟如同长了眼睛般,精准撞向每一艘渡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轰!轰!轰!”

连续不断的爆炸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而起,将江面映照得通红。渡船在烈焰中崩解,木屑与火光交织,天竺兵卒的惨叫声与火药的轰鸣声混杂在一起,形成一曲复仇的悲歌。那些曾参与袭杀使团的贼人,在火海中挣扎哀嚎,最终被烈焰吞噬,正应了“叛将诛族”的律文。

王玄策站在北岸崖边,望着江面上的熊熊烈火,掌心的虎符微微发烫。他仿佛看到去年使团的同僚们,正站在火光深处,朝着他点头微笑。二十八个冤魂,今日终于得以慰藉。

突然,爆炸的烈焰中泛起一道青光,江面的浊浪竟自行分开,露出下方平整的河床。河床之上,刻着八个硕大的梵文,在火光的映照下清晰可见。随行的泥婆罗僧侣见状,立刻俯身翻译:“王正使,这是玄奘法师的手迹,意为‘因果不虚,业火自招’!”

王玄策心中一震。玄奘法师当年西行取经,曾途经此处,想必早已预见了今日的结局。天竺王那伏帝阿罗那顺叛杀使团,掠夺财物,是为“因”;今日唐军踏桥过江,火舟焚敌,是为“果”。这熊熊业火,正是他们自己招来的劫难。

“因果不虚,业火自招……”王玄策轻声重复着这八个字,眼中闪过释然与坚定。他转头看向蒋师仁,后者正指挥将士们打捞江底的陌刀,数千柄利刃在阳光下排列整齐,如同等待检阅的军队。

“蒋校尉,”王玄策高声说道,“传令下去,休整一个时辰,分发陌刀。一个时辰后,全军出发,直取天竺粮草大营!”

蒋师仁轰然应诺,将手中的金柄陌刀高高举起:“儿郎们,大唐的刀回来了!随我杀进天竺大营,让他们尝尝我们的厉害!”

八千将士齐声呐喊,声浪盖过了江面的爆炸声。吐蕃骑士将新得的陌刀系在马鞍旁,泥婆罗勇士则挥舞着战斧,眼中满是战意。江面上的火舟渐渐熄灭,留下一片狼藉的残骸,而北岸的唐军阵中,却燃起了熊熊的斗志。

王玄策低头看向掌心的虎符,又望向河床深处玄奘法师的手迹,深吸一口气。虎符归位,神兵重现,业火焚敌,复仇之路已无障碍。接下来,便是要直捣天竺王城,将那伏帝阿罗那顺擒回长安,向太宗皇帝复命,向死去的同僚们复命。

他拖着断足,一步步走向队列前方。阳光洒在他的身上,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身后,是横跨江面的锁链残骸与未熄的余火;身前,是通往天竺腹地的大道与复仇的征程。王玄策握紧了腰间的玄铁令牌,令牌背面的二十八个小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场由二十八个冤魂点燃的复仇之火,今日,终于要烧遍整个天竺。

第五节 :金链归唐

粮草大营的火光尚未熄灭,殑伽河突然掀起丈高巨浪。原本散落江面的锁链残骸竟如被无形之手牵引,从河底纷纷升起,链身的铜锈在阳光下剥落,露出内里鎏金的本质。三百根金链在空中舒展盘旋,链环碰撞的声响清脆如钟,竟渐渐汇成旋律——那是《秦王破阵乐》的全篇音符,每个凸起的链节都对应着一个音阶,在江风里流淌出盛唐的威严。

王玄策扶着身旁的陌刀稳住身形,断足在滚烫的卵石滩上微微发麻。他望着空中流转的金链音符,耳畔仿佛响起长安宫城的鼓角声,当年太宗皇帝亲率六军击破窦建德时,奏响的正是这首战乐。“是《秦王破阵乐》!”他失声惊呼,“这些锁链竟是按乐章排布的!”

话音刚落,空中的金链音符突然开始坠落,每个音符都精准坠入河道的特定位置,如同有人用无形的手指在江面弹奏。蒋师仁握紧手中的金柄陌刀,刀身仍残留着业火的余温,他盯着那些坠落的音符,突然发现它们落点的连线,恰好与之前浮桥图纸的轮廓重合。“王正使,这些音符在补全河道的布防图!”

王玄策拖着断足,一步步走向最近的音符落点。那枚由金链凝成的音符悬浮在水面,泛着温润的金光。他深吸一口气,将断足轻轻踏上音符——就在足尖触碰到金光的瞬间,所有散落的音符突然同时亮起,无数道金线从音符中射出,一端缠绕住蒋师仁手中的陌刀,一端系住王玄策掌心的鸿胪寺虎符。

金线在空中交织缠绕,渐渐凝成一团耀眼的光球。光球缓缓上升,在云端炸开,化作一座微缩的长安皇城景观——朱雀大街的石板纹路清晰可辨,太极宫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流转,甚至能看到城楼上飘扬的“唐”字大旗。八千将士见状,纷纷下马跪拜,热泪顺着脸颊滚落——那是他们魂牵梦萦的故土模样。

“长安……是长安!”一名年迈的吐蕃骑士哽咽着说道,他曾随赞普入长安朝贡,此刻望着云端的皇城,激动得浑身颤抖。

蒋师仁望着云端的景观,眼中燃起熊熊斗志。他猛地举起陌刀,刀身在空中划出一道金色弧线,将周围尚未散尽的火光尽数吸收。当刀锋劈向东方长安的方向时,刀身突然浮现出黑色的字迹,笔力雄健,气韵贯通,正是太宗皇帝御笔亲书的《圣教序》终章:“万法归宗,盛唐永昌”。

小主,

“陛下的手迹!”王玄策浑身一震,泪水终于忍不住夺眶而出。去年使团出发前,太宗皇帝曾在鸿胪寺赐宴,亲手将《圣教序》的摹本赠予副使,如今这八个字出现在刀身,既是天子的期许,也是大唐的威严。

就在此时,空中突然落下一阵金粉——那是铜佛最后的残片彻底消散后留下的余泽。金粉在浪尖翻滚跳跃,渐渐烙出八个大字:“链断敌途,舟通唐土”。字迹在水面停留片刻,便随着浪涛扩散,仿佛融入了殑伽河的每一滴水中。

王玄策望着这八个字,终于彻底明白文成公主当年的布局。锁链既是锁江的屏障,也是断敌退路的利刃,是为“链断敌途”;轻木化作的舟船既是渡江的通道,也是连通大唐故土的纽带,是为“舟通唐土”。这简单的八个字,藏着的是守护大唐尊严、连通西域疆土的深远用意。

“唳——”

清脆的鸟鸣声突然划破天际。三百只金翅鸟从火舟残骸中冲天而起,鸟羽在阳光下泛着赤金光泽,竟与空中的金链同色。它们盘旋着掠过江面,朝着唐军阵地方向飞来,鸟喙中衔着的不是灰烬,而是一卷卷用丝帛写成的文书——那是天竺周边小国呈递的降表,上面用梵文与汉文双语书写,言辞恭敬,愿向大唐称臣纳贡。

“是拘摩罗国的降表!”蒋师仁接住一只金翅鸟衔来的丝帛,快速扫过内容,“还有伐腊毗国、安陀罗国……他们都愿归顺大唐!”

王玄策接过另一份降表,指尖抚过丝帛上“永称藩属,岁岁朝贡”的字样,心中涌起万丈豪情。当年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如今他们仅凭八千借来的兵马,便震慑天竺诸国,重现盛唐威仪。这不仅是复仇的胜利,更是大唐天威的彰显。

金翅鸟陆续落下,三百份降表在唐军阵前堆成小山。远处,天竺王城的方向传来隐约的钟声,显然是那伏帝阿罗那顺得知粮草大营被破、诸国归降的消息,已是惊慌失措。蒋师仁将降表收整完毕,走到王玄策身边,眼中满是兴奋:“王正使,天竺诸国皆已归降,那伏帝阿罗那顺已成孤家寡人!我们不如趁势进军,一举拿下王城!”

王玄策点头,目光扫过空中渐渐收拢的金链。三百根金链此刻已重新组成一道金色的长虹,横跨在殑伽河上空,如同连接唐土与天竺的纽带。云端的长安皇城景观尚未消散,与下方的降表、将士构成一幅壮阔的画卷。

“传我将令,”王玄策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蒋校尉率三千骑为前锋,直扑天竺王城,务必擒获那伏帝阿罗那顺!吐蕃与泥婆罗将士分守各渡口,接收诸国贡品,安抚百姓。我率中军随后跟进,接管王城政务!”

“得令!”蒋师仁轰然应诺,翻身上马,将金柄陌刀直指东方,“儿郎们,随我杀进王城,活捉叛贼!”

三千铁骑紧随其后,马蹄踏过还未完全冷却的卵石滩,朝着天竺王城的方向疾驰而去。金翅鸟在他们头顶盘旋飞翔,仿佛在引路一般。留守的将士则开始有条不紊地接收降表,登记贡品,原本充满杀气的战场,渐渐变得秩序井然。

王玄策拖着断足,走到殑伽河边。金链组成的长虹在他头顶缓缓掠过,链环碰撞的声响仍在奏响《秦王破阵乐》。他弯腰掬起一捧江水,水中倒映着云端的长安皇城,也倒映着他坚毅的脸庞。

从去年使团遇袭,仅他与蒋师仁侥幸逃生,到借兵吐蕃、泥婆罗,再到踏链过江、火舟焚敌,直至今日诸国归降,金链归唐,这条路走得太苦,也太险。但他们终究做到了,用八千兵马,撑起了大唐的天威。

“兄弟们,”王玄策对着江面轻声说道,“你们看到了吗?我们复仇了,大唐的威严,我们守住了。”

江风卷着他的话语,传遍了整个河岸。空中的金链突然发出一阵璀璨的光芒,随后缓缓沉入水中,只在水面留下一道金色的涟漪。仿佛完成了使命的守护者,终于可以安心归隐。

王玄策直起身,望向天竺王城的方向。那里,将是这场复仇之战的终点,也是盛唐威仪远播西域的起点。他握紧手中的鸿胪寺虎符,迈开脚步,朝着前方走去。断足踩在地上的每一步,都异常坚定。

金链归唐,万邦来朝。属于他们的传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