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

随后赵国与陈国又为议和的地点和时间,开始新一轮的争论。

终究还是被拿住把柄的永和帝做出退让。

和谈的地点仍旧是陈国提出的白县,时间往后延迟十天。

宋佩瑜全程紧盯赵国与陈国为议和的地点和时间产生的争论,通过一封封来自陈国的国书,轻而易举的琢磨透陈国的底线。

议和的地点必须在白县,成县与丰县也不行。

时间最多可以提前或者延后十天。

每次感觉到陈国对白县的执着,宋佩瑜都会去东宫书房的隔间研究豫州的沙盘。

白县,究竟特殊在什么地方?

直到临近赵国与陈国商定的议和时间,宋佩瑜还是没有想通这个问题。

重奕与宋佩瑜离开咸阳后,永和帝突然下旨,将一些不重要的折子交给三省处理,坐实他与肃王已经有心无力的传闻。

对于与陈国议和这件事,赵国的朝臣大多持赞同意见,少部分朝臣虽然不赞同,却也不抗拒与陈国议和。

在赵臣眼中,赵国没有水军,且至少五年内都没法拥有训练有素的水军,就代表赵国至少五年之内都拿陈国没办法。

而且永和帝与肃王……起码几年之内,赵国都不宜有太大的变动。

与陈国议和,既能迷惑陈国,让陈国放松警惕,又能向天下人证明大赵希望九州太平,并非容不下陈国。

将来赵国万事俱备之时,想要找陈国先违背双方议和条件的把柄,难道还会愁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