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大人,本官刚才不是说了,第一步叫互信,第二步才叫互伤。要是兄弟之国能互信,何必费这么大力气争斗呢。待本官把驿道修通,两国在边关不再兵戎相见,就可以建立更大的榷场。届时这里的兵甲利器可以变成铸铁炉子、农具。两国继续兄弟之约,一起把外人赶走,不就可以世代和睦了嘛。”
这番话说的洪涛自己都不信,太假了,但只能这么说,有时候说实话是要遭人恨的。不过从他的本意来讲这番话不全假,目前对宋辽两国最有利的就是先瓜分西夏,把三国演义变成二虎相争,简化局面。
“王丈可能做得了朝廷的主!”受了这么大刺激萧兀纳的脑子全乱了,使劲儿不想信,可漫山遍野的火光和隆隆作响的锻锤让他无法把内心平静下来。
“萧大人此言差矣,人与人交往不看怎么说,要看怎么做,本官认为国与国之间也该如此。该做的本官正在做,下一步棋就得看萧大人您的了。”
朝廷同意?快拉倒吧,朝廷里那些人要是能看到这一步,自己早收拾铺盖卷滚蛋了。但洪涛也不怕辽国使节去提这件事儿,修路、造船都不是偷偷做的,朝廷早就知道,边关互榷更是朝廷的政策。
其实说了半天都是废话,目的只有一个,拖时间!只要辽国君臣有这方面的想法,就不是一天两天能问清楚的,战争也不会太快来临。等他们明白过来时自己的准备工作都做完了,他们不想打自己还不答应呢。
这就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每一句话都是在撒谎,都是在为自己国家谋取利益。谁信外交官的承诺,谁就会吃大亏。
可还不能全不信,毕竟人或者国家都是要有基本信用的。所以任何战争刚开始都要找借口,用来向世人证明己方是正义的,对方是违约的。
如何把握尺度和分寸,如何在谈判桌上不费一兵一卒就拿到红利,不光需要犀利的口才、敏捷的思维、缜熟的国际关系,还得靠真正的实力。
假如没有新军可以依仗、没有工坊当做筹码、没有造船技术发挥,洪涛就算说破嘴皮子萧兀纳也只会一笑了之,并在心里默念:这孙子太能白话了,一点实的没有,纯口贩子。
还得回国和辽国皇帝说:南朝没啥能人,全是夸夸其谈的废物,该出兵就出兵吧。
第557章 连环计
“只凭一条驿道远远不够,若是想让我皇相信,王丈还得拿出更多诚意。”萧兀纳还没完全晕,他如果去经商也应该是把好手,聊啥都成,一说掏钱就不见兔子不撒鹰了。
“……确实如萧大人所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融化坚冰还需两方多加努力。你看这样成不成,海船不去渤海国,而是到北朝港口。铸铁炉、蜂窝煤、农具皆可,也无需用马匹、角筋交换,毛皮、羊毛就可。既然陆地上有榷场,在海边再弄一座也无可厚非,若是萧大人连这件事儿都做不到,我们就没必要再往下说了。”
洪涛背着手仰面向天,像是在做艰难的抉择,话说的也很不客气,基本算宣布这次谈话到此结束。其实他是怕笑出来破了局,从晚饭绕到破晓时分,就是在等对方提条件呢。
用海船往辽国运送紧俏物资,或者叫战略物资,听上去挺诱人。生铁炉子、碳钢农具,重新熔炼之后就是兵器和盔甲。辽国缺铁就如大宋缺马,要是让辽兵全拿上钢刀、穿上铁甲,宋军就更打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