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北魏宣武帝元恪驾崩,在位共计十五年零七个月,胡充华为太妃,贬高太后为尼姑,后将其毒杀,终为太后,寡居寂寞,引入皇叔,自荐枕席。
这位皇叔为谁?就是清河王元怿。元怿为北魏孝文帝元宏第四子,在诸子中,容貌身材是最美丰仪,胡太后看上了他,授以重位,遇事必与他商议。且曾经至元怿第夜宴,目逗眉挑,已非一日。元怿却不愿盗嫂,虚与周旋,未曾沾染。偏偏胡太后欲火上炎,忍耐不住。一夕召入寝宫,托名议事,元怿只好奉诏进去,哪知她与元怿相见,开口叙谈,便是床头兵法。元怿始知中计,但是已经无法脱身,不得不通变达权,将顺了事。
清河王元怿嗣是出入宫闱,几乎成了惯习,渐渐的秽声腾播,贻谤都中。只因元怿素有才华名望,好贤下士,辅政后亦多所裨益,所以毁不掩誉,一时尚能免害。但是日长时久,总不免为人所乘,翩翩佳公子,恐跳不出后来一着呢。
胡太后听政时,有梁、魏争夺淮堰一事。在此不得不将北魏朝廷内政之事,暂时从缓描述,且将淮堰之事叙明。
梁朝的天监十二年(513年),夏季,五月,北魏的寿阳久雨成灾,大水入城,房舍全被淹没。
北魏扬州刺史李崇指挥军队停在城墙上,水继续往上涨,于是又乘船爬到城墙上的短墙上面,城墙只差两板宽没有被淹。将佐们劝李崇放弃寿阳而保北山,李崇说:“我受朝廷之命镇守一方之地,由于仁德不足而致使天降大灾,淮南万里之地,安危系于我一身,我若一旦离开,百姓就会瓦解奔散,扬州之地,恐怕就不属我国所有了,我岂能受惜自己的身子,而有愧于汉代黄河泛滥时不顾一已之安危而宿于堤上的王尊呢!我只是怜悯这里的士人百姓们要无辜而与我同死,所以可以让他们扎筏子乘坐其上,随水而高,各人去求一条生路,我一定同这座城一起淹没,请各位不要再说了!”
治中裴绚,率领城南人民数千家,泛舟往南方逃走,避水高原。因水势迭涨,还以为李崇必然北归,于是自称豫州刺史,送款梁将马仙湬,情愿投诚。
李崇听闻裴绚叛逃,未测虚实,特遣僚吏韩方兴单舸(谓乘驾一条船)召传裴绚,裴绚且惊且悔,转而思到势成骑虎,自己已经是难下,于是派遣韩方兴返归报告道:“适因大水迷漫,为众所推,不得已便宜从事。今民非公民,吏非公吏,愿公早行,无犯将士!”
李崇得报始愤,即派遣从弟李神等人,率领舟师讨伐裴绚。裴绚战败窜匿(逃跑藏匿),被村民执拿住,械送寿阳。
裴绚来到中途,对湖水长叹道:“我有何面目再见李公!”因而投水自尽。马仙湬调兵去救裴绚,不及而还。
寿阳的水势渐渐退去,当地居民复稍微得于安定。为这一番水溢,遂由梁降将王足,献策给梁朝廷,请堰淮水以灌寿阳城。梁武帝萧衍,称为良策,便派遣材官将军祖暅,水工陈承伯等,相地筑堰,大发淮、扬兵民,充当工役。
梁武帝萧衍又命太子右卫率康绚,权督淮上各军,看护堰作。这次筑堰,为梁朝廷特别巨大的工程,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依岸培土,合脊中流,役夫需二十万众,兵士不足,取派人民,每二十户令出五丁,并力合作,自天监十三年仲冬为始,直至次年孟夏,草草告成。不料一宵风雨,水势暴涨,澎湃奔腾,竟然将辛苦筑成的堤堰,冲散得几乎耗尽。
当时舆论纷纭,早有人谓淮岸聚沙,地质未固,恐难成功,梁武帝萧衍不以为然,决拟兴作,及经此一溃,仍然不肯中阻,再接再厉。实是多事。
或谓蛟龙为祟,能乘风雨破堰,唯性最畏铁,可用铁冶入水中,免致冲损,于是采运东西冶铁,得数千万斤,沉诸水滨,仍不能合。蛟龙畏铁,不知出自何典?于是改用其他办法,伐树为井槀,填以巨石,上加厚土,沿淮百里内,木石无论巨细,悉数取至。兵民朝夕负担,肩上皆穿,更且夏日薰蒸,蝇蚋攒集,酿成一股疫气,不堪触鼻。
可怜充当巨役的苦工,迭受驱迫,无法求免,没奈何拼去性命,与天时相搏战。究竟人不胜天,死亡相踵。梁武帝萧衍虽然信仰佛教,但是如此劳民伤财,百姓如此苦楚,将来焉得好报?非是信佛遭报,乃是因果惟人自召。
好不容易到了秋天,暑气已退,乘流增筑,尚堪耐劳,奈转眼间又是寒冬,淮、泗尽冻,朔风凛冽,劳役诸人,手足俱僵。
天公也故意肆虐,雨雪连宵,比往年更增冷度,浮山堰中的兵民,十死七八,真可谓一大巨劫了。为谁致之?孰令听之?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那淮堰尚未竣工,北魏已经复而起用杨大眼为平南将军,督诸军屯荆山,来争淮堰。
梁武帝萧衍意图先行发军,亟派左游击将军赵祖悦,袭击占据魏境西硖石,进逼寿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北魏假定州刺史崔亮旌节,命充镇南将军,出军攻打硖石。又起用萧宝夤为镇东将军,进次淮堰。梁将赵祖悦闻崔亮到来,出城迎击,为崔亮所败,退归拒守。
崔亮竟然率领士兵围城,并约寿阳镇帅李崇,水陆并进。李崇屡次愆约,遂致亮围攻硖石,隔年未下。
北魏胡太后听闻崔亮无功,料知诸将不一,特简吏部尚书李平,任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率领步骑部队二千人,驰往抵达寿阳,别为行台,节度诸军,准令军法从事。
李平来到寿阳,督导面谕李崇,令即调发水陆各军,助力攻打硖石,一面促萧宝夤进攻淮堰。萧宝夤遣部将刘智文等,渡淮攻破三垒,又在淮北击败梁将垣孟孙。梁朝廷使左卫将军昌义之,率领士兵去救浮山。昌义之未至,护淮军使康绚,已经麾兵杀退萧宝夤的军队。
昌义之在途中奉敕,与直合将军王神念,溯淮前往援救硖石。魏将崔亮,遣将军崔延伯守下蔡,崔延伯与别将伊瓮生,夹淮为营,取车轮去辋,削锐轮辐,两两接对,揉竹为巉,互相连贯,穿成十余道,横木为桥,两头施火辘轳,随意收放,不使烧斫。既断赵祖悦的走路,又得堵截梁朝的救援部队。
昌义之、神念,不能前进,只得暂时驻守梁城。
李平自至硖石,督令水陆各军,奋力猛扑,攻克外城。
赵祖悦势穷出来投降,为李平所斩,余众尽为北魏军队俘虏。李平复进攻浮山堰。崔亮以前日李崇愆期(拖延期限),隐怀宿憾,李平又为李崇从弟,更不愿受他节制,遂托疾请归(借口生病要返回朝廷),带领部曲,竟而自返洛城。
李平奏请处崔亮死刑,北魏胡太后意在偏袒崔亮,但诏许立功补过,李平不免怏怏,索性全军退还。李崇之前镇守寿阳,颇见忠诚,不知他何故愆期?
李平不责从兄,专门追咎崔亮,亦属未是。北魏朝廷论功加封,进李崇为骠骑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李平为尚书右仆射,崔亮亦进号镇北将军。
李平在殿前争论崔亮之罪,崔亮亦斥李平挟私排异,由胡太后曲为调解,改崔亮为殿中尚书。萧宝夤尚在淮北,梁武帝萧衍致书招降,令袭彭城。
萧宝夤将来书呈报给北魏朝廷,胡太后下诏嘉奖,令他静守边防。杨大眼亦敛兵不出,但在荆山驻守。
梁人得专力筑堰。至天监十五年(516年)四月,淮堰始成,长约九里,上阔四十五丈,下阔一百四十丈,高二十丈,杂种杞柳,间设军垒。有人献议康绚道:“淮列四渎,天所以节宣水气,不宜久塞;若凿湬同湫。东注,使它波流纡缓,这堰可长久不坏了。”说近无稽。
康绚又开湬东注,又使人纵反间计,往语萧宝夤道:“梁人但惧开湬,不畏野战。”萧宝夤正在忧患水涨,遂为所诳,于是开湬北注,水势日夜分流,尚不少减。
李崇就硖石戍守期间,筑桥通水,又在八公山即北山。东南位置,筑魏昌城,作为寿阳城的保障。居民多散处冈垄,旧有庐舍塜墓,多被浸没,此嗟彼怨,不得宁居。李崇随处抚慰,大众益仇恨梁人,誓死守境,各无叛心。
梁朝廷的徐州刺史张豹子,自谓筑堰监工,必归己任。偏梁朝廷简派康绚,并饬令张豹子受康绚节制。张豹子惭愤交迫,多方谗构,诬告康绚与北魏有交通来往情事。梁武帝萧衍虽然未信,但是因为筑堰事毕,召康绚还朝,康绚既奉诏入都,淮堰归张豹子管辖。
张豹子不复加修,堰受水激,不免松动。惟北魏朝廷以寿阳被水,引为大患,更授任城王元澄为上将军,都督南讨伐诸军事,将东下徐州,大举攻堰,仆射李平进言道:“淮堰不久必坏,何须兵力!”乃敕任城王暂从缓进,静待秋汛。
忽然由东益州刺史元法僧,呈入警报,乃是葭萌乱民任令宗,擅杀晋寿太守,举城降梁。
梁朝廷的益州刺史鄱阳王恢,派遣太守张齐迎纳任令宗,据住葭萌。元法僧遣子元景隆拒张齐,连战皆败,张齐更是进围武兴,全境岌岌,速请济师等语。
北魏朝廷遂授傅竖眼为益州刺史,引兵赴援,倍道入益州境。转战三日,行二百余里,连获胜仗,解武兴围。张齐退保白水,嗣复出兵侵葭萌关。关城守将,为梓潼太守苟金龙,时适患疾,不能督战,妻刘氏率厉兵民,登关守御。副戍高景谋叛,由刘氏察觉,拿下斩首。
嗣因水道为梁朝士兵所据,守卒乏饮,幸值天雨,刘氏立刻传命全城,不止要用器皿接雨,还得把公私的布匹衣服都拿出来吸水,储以杂器,于是饮水不竭,人心乃固。特叙刘氏为巾帼劝。傅竖眼复移师往救,击退张齐,张齐乃引还,葭萌城复为北魏有。北魏封苟金龙之子为平昌县子,旌刘氏功。应该加旌。
已而,时值季秋,淮水盛涨,梁朝廷的堰瞬间崩溃,声如雷吼,震动三百里左右。沿淮城戍及村落兵民约十余万口,一股脑儿都漂入海中,连尸骸都没有着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北魏胡太后听闻此报,甚感大喜,优赏李平,停止任城王进兵。惟梁武帝萧衍懊怅终日,空耗了许多财帛,死了若干生命,终弄到前功尽弃,毫无效益,渐渐的自怨自艾,沉迷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