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农机配件的“跨厂协作”

1962年的冬风带着沙砾,刮在轧钢厂的铁皮厂房上,发出“呜呜”的声响。林建军站在镗床前,手里拿着刚加工完的农机轴承,游标卡尺卡在滚道上,读数稳稳停在“0.01mm”——这是他优化加工工艺后的成果,比国家标准还精密了一半。车间主任匆匆跑进来,手里攥着份电报,纸边都被汗浸湿了:“建军!急活儿!邻县农机厂的齿轮箱壳体加工设备坏了,他们的春耕农机订单交不了,厂长求到咱们这儿了,说哪怕帮忙加工一批配件也行!”

林建军接过电报,上面的字迹潦草却急促:“急需齿轮箱壳体200套,材质45号钢,精度等级IT7,月底前交货,否则影响千亩春耕。”他皱了皱眉,这种壳体属于异形件,需要专用夹具,厂里的设备虽然能加工,但调整工装至少要三天,按常规进度,月底前根本赶不完。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镗床的嗡鸣中响起,三维图纸在意识里展开,清晰得像就在眼前:

【检测到“跨厂技术支援”需求,触发“紧急协作”任务,奖励“齿轮箱壳体快速加工方案”:

? 工装简化:将传统3套夹具合并为1套组合式工装,换型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30分钟;

? 切削参数优化:主轴转速提升至1200r/min,进给量调整为0.15mm/r,加工效率提升50%;

? 精度保障:采用“粗精一体”切削路径,配合冷却油雾润滑,形位公差可稳定控制在0.02mm内。】

【应用价值:该方案可使200套壳体加工周期压缩至15天,满足春耕需求,同时为轧钢厂争取到“农机配件定点加工”资质,系统判定“工业协作贡献”+80点。】

“能接。”林建军把电报拍在案台上,对车间主任说,“让他们把图纸和毛坯送过来,我今晚就调整工装,保证月底前交货。”他转头对赵小刚说,“你去仓库领45号钢的料,按图纸备料,李建国跟我调试工装。”

邻县农机厂的厂长第二天一早就带着图纸和毛坯赶来了,看到林建军拿出的组合式工装设计图,眼睛瞪得像铜铃:“林科长,这……这能行吗?我们的工程师说至少要三套夹具才能保证精度!”

“试试就知道了。”林建军没多解释,启动镗床,刀具在毛坯上划出银白色的轨迹,铁屑卷曲着落下,像一朵朵钢花。半小时后,第一个壳体的粗加工完成,放在检测平台上测量,垂直度误差0.015mm,完全符合要求。

厂长激动得握住林建军的手,指节都发白了:“神了!真是神了!有你这技术,咱们的春耕农机有救了!我代表全县农民谢谢你!”

【叮!】